伊莉討論區

標題: [育兒父母區/加分活動]~育兒疾病照護分享(10/5活動截止) [打印本頁]

作者: gigi    時間: 2010-5-7 09:08 AM     標題: [育兒父母區/加分活動]~育兒疾病照護分享(10/5活動截止)

本帖最後由 gigi 於 2010-10-2 10:49 PM 編輯

活動名稱:育兒疾病照護分享(不限帖數)
活動內容:在照顧孩子過程中,孩子生病的例子如何照料,或你所了解的有哪些疾病都歡迎分享喔~
加分方式:一個會員每天不超過3帖(15~20分)
活動時間:即日起~99/7/31(視發帖狀況延長或減短)
活動方式如下:
-----------------------------------------------------------------------------------------------

1.疾病名稱:水痘
2.好發期:以3~9歲為尖峰,佔60%;80%以下小於10歲。15歲以前即有90%以上的人感染過水痘。而併發症的危險群為小於5歲、大於20歲者及免疫不全者。
3.傳染期(季節性):由出紅疹以前5天起(通常為前1~2天)到第一批水疱出現後5天之間,在病人出現水痘疹前之際的傳染力最高。帶狀疱疹患者的傳染力可持續到水疱出現後一星期。在溫帶好發於冬季及早春。
4.孩子病程徵狀
(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最初幾小時皮膚上出現斑丘疹,然後多由臉、頭皮往軀幹及四肢延伸,全身性的皮疹逐漸快速顯現,隨後變成水疱,最後留下粒狀痂皮。此皮疹之特徵為「紅玫瑰花瓣上的露珠」,為表淺性(癢)、通常不留疤;體表有遮蓋處較暴露處病灶多,可能出現於頭皮、腋下、口腔、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結膜。皮膚病灶連續分批出現,故可同時看到各階段的皮疹變化。皮膚病灶也可能因數目太少而被忽略。輕微非典型和不顯性感染偶而發生。有時病狀相當嚴重,尤其是成人。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Vidarabine和acyclovir都可治療Varicella zoster感染,通常選擇後者為抗病毒藥物。不要讓孩子去抓以免留下疤痕..可擦止癢藥膏..傳染力很強..~

作者: gn0707575    時間: 2010-5-7 11:08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ruits11    時間: 2010-5-7 11:51 AM

1.疾病名稱:過 敏 性 鼻 炎
2.好發期:「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引起過敏的因素多為花粉與黴菌,這兩種過敏原須在春暖花開及潮濕的梅雨季才會大量繁殖,因此疾病的發生人在每年特定的季節。
      「全年性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則常為全年性且會反覆發作,致病的過敏原比較廣泛,例如灰塵或塵璊等。台灣因為地窄人稠,並無大片的土地可供栽殖花草,以全年性過敏性鼻炎為主。
3.傳染期(季節性):引起過敏的因素多為花粉與黴菌,這兩種過敏原須在春暖花開及潮濕的梅雨季才會大量繁殖,因此疾病的發生人在每年特定的季節
4.孩子病程徵狀:常見的症狀為連續性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三大症狀,並且鼻子、眼睛、喉嚨常有搔癢感,因此罹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喜歡揉眼睛、揉鼻子以及清喉嚨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遺傳性的過敏病,可檢測過敏原加強環境控制預防,避免與過敏原接觸;並使用適當的藥物來緩解症狀,反覆地發作症狀影響上課睡眠作息,可依醫囑可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治療,減敏療法並可考慮。
作者: fruits11    時間: 2010-5-7 12:00 PM

1.疾病名稱:麻疹
2.好發期:所有不曾得過麻疹或者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嬰兒自母體得來的抗體只持續6~9個月左右(視母親之抗體效價高低而異);在沒有接種人口中,每隔幾年,只要當易感性人口累積到一定數目,就會爆發流行;而得過麻疹的人有終身免疫力
3.傳染期(季節性):發病季節以冬、春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見。男女之間無差別。患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發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和在發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2、紅疹: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麻疹的治療為支持療法以及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應臥床休息,單間隔離,居室空氣新鮮,保持適當溫度和濕度,衣被不宜過多,眼、鼻、口腔、皮膚保持清潔。飲食宜富營養易消化,並應多喂溫開水。不可忌嘴,恢復期尚應加餐。高熱時可給小劑量退熱劑,咳劇時予以鎮咳藥等。體弱病重者可早期給丙種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近年報告給麻疹病人補充維生素A,一次10萬~20萬IU口服,可減輕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作者: 青牛    時間: 2010-5-7 01:10 PM

.疾病名稱:扁桃腺發膿嚴重
2.好發期:未知.因為我得小孩已經讀高中.還是被傳染到.
3.傳染期(季節性):可能體質較虛弱.睡眠不足.油炸食物吃太多.
4.孩子病程徵狀:初期喉嚨內部疼痛.食物難下嚥.再來就一直發高燒反覆不只.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唯一的解決的方法就是到大醫院注射抗生素來控制.一個禮拜就能痊癒.(還有小診所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 wuae    時間: 2010-5-8 01:10 AM

1.疾病名稱:腸絞痛
2.好發期:根據研究顯示,約有10~20%的嬰兒曾有腸絞痛的現象。一般開始於二至四週大的小嬰兒,四到六星期會達到高 峰,通常最晚到四到六個月大左右多會自動改善。
腸絞痛一旦發作,特徵為寶寶常會有反覆發生的腹痛及哭鬧,症狀在白天時會比較好,但傍晚或晚上時,就會有間隔不定的突然嚎啕大哭,而且會連續哭鬧三、四個鐘頭,不論做什麼努力,都很難讓他安靜下來。
3.傳染期(季節性):二至四週大的小嬰兒,四到六星期會達到高 峰,通常最晚到四到六個月大左右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腸絞痛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可能因素包括下列幾大類:腸胃不適(腸脹氣、腸痙攣、牛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及吞嚥過多空氣等)、情緒問題及神經發育未成熟等。一般鹹認為嬰兒四個月大以前,腸道神經發育尚未成熟,所以腸蠕動容易異常的過快或過慢,因而導致腸絞痛。

如何判斷是否是嬰兒腸絞痛?由於是良性的問題,一般這些嬰兒,往往喝奶量是正常的(有嚴重問題的寶寶奶量會減少一半以上),且體重也多半穩定增加。碰到如此「夜啼郎」除了是玩笑話,可省下保全防盜措施外,對於為人父母的夫妻倆而言真是嚴重的考驗與打擊;是需要多些耐心來照顧及觀察寶寶的。
要確定嬰幼兒是否為腸絞痛,必須先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需求而哭泣,如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鼻塞、環境溫度太冷或太熱,或是做夢,也有的寶寶是睡醒後想要有人抱或找人玩。如果都不是,才考慮是否為腸絞痛所引起的肚子痛了。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1.熱水袋溫敷腹部,可以幫助緩解痙攣或是排出腹部積氣。
2.按摩腹部,排出腹部的空氣。
3.陪伴他、安撫他。
以上三個方法是個人使用在小孩的方法,但三個方法都不行情況之下,且痛到三個小時的話,
這時只好吃醫生所開腸絞痛的葯了
作者: funy2007    時間: 2010-5-8 01:17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uny2007    時間: 2010-5-8 01:24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ola8586    時間: 2010-5-8 09:44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ky_flying    時間: 2010-5-9 01:24 AM

1.疾病名稱:日本腦炎
2.好發期:十歲以下
3.傳染期(季節性):日本腦炎是一種以蚊子為媒介傳染的病毒性疾病,致病原是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屬於黃病毒科的病毒(Flaviviridae)。在亞洲地區為區域流行性疾病,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印度等亞洲地區國家;而緬甸、孟加拉、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和斯里蘭卡等更是屬於高度流行的地區。

        這些地區的致死率相當高,可達20~50%。本病流行於夏季,病媒蚊叮咬後之感染多為不顯性,致病率約為1/300~1000。除人類外,多種動物亦會受感染,如豬、牛、馬、蜥蜴、蝙蝠和烏龜;而豬更是每年流行的主要增幅動物。日本於1942年在死亡病例的腦組織中分離出來;目前已知至少有5屬26種蚊子能傳播日本腦炎,其中最主要的病媒蚊就是三斑家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而環紋家蚊(C. annulus)、尖音家蚊(C. pipiens)、東鄉斑蚊(Aedes togoi)、白頭家蚊(C. fusocephalus)、白吻家蚊(C. vishnui) 和環喙家蚊(C. annulirostris)等均能媒介此病。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日本腦炎過去稱為 B 型日本腦炎(Japanese B encephalitis) 或日本夏季腦日本腦炎(Japanese summer encephalitis),主要侵犯兒童,但是不論各種年齡,只要不具有免疫力,就有可能被感染;其中以軍人、野外工作者(如農夫)為最主要的危險群。病患被蚊子叮咬後,經過約4~14天的潛伏期,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包括有發燒、頭痛、疲倦、咳嗽、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與感覺異常等非特異性症狀;易被誤診而延誤。

        病患在2~3天內接著病情開始突然惡化,出現腦膜刺激、頭痛、意識障礙、肌肉僵硬、臉部僵硬無表情、步履蹣跚、痙攣(尤其是小孩)、肌腱反射過度或低下和病理性反射現象。

        輕度的病例,在第6~7天左右症狀與發燒逐漸消退,而神經症狀則在第二週末開始緩解。但嚴重的病例,體溫會更高,神經症狀更嚴重(可至癲癇重積狀態、昏迷、肢體痲痺、去大腦性僵直、甚至呼吸衰竭等)。出現心肺併發症和昏迷的病人多在第7~10天死亡,死亡率約為20%-30%。預後不良的因子包括有持續高燒、嚴重或高頻次的痙攣、高的腦脊髓液蛋白質以及早期出現呼吸窘迫症狀。後遺症與急性期疾病的嚴重度有關,尤其以兒童較常發生。感染發病病患約有一半的病例會有智力障礙、情緒依賴、動作遲緩、顫抖、自律神經失調、運動神經麻痺和精神病症狀等後遺症。(發燒39-40度100%)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主要為控制抽筋、注意水份調整、降低腦水腫與減少發燒等;另外視有無感染,可決定是否給予抗生素。

        日本腦炎俱潛在之致命性但是是可預防的傳染性疾病。疫苗接種是最好的預防方法,由鼠腦細胞所製備的不活性疫苗,是安全尚稱有效的疫苗。疫苗接種方式為皮下注射,連續二次,相隔一至二週,隔年再加強乙次;通常於流行季節前接種(臺灣地區為三至六月間)。對於需至疫區工作或旅遊者,行前一個月間隔一週提前接種,可提供良好的預防。但此不活性的疫苗已使用多年,抗原性不強,無法提供長久之保護。現在發展之第二代減毒疫苗,在中國大陸的試驗已有不錯的初步結果。
作者: hiannlee    時間: 2010-5-9 01:48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iannlee    時間: 2010-5-9 01:56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ruits11    時間: 2010-5-9 12:20 PM

1.疾病名稱:手足口病
2.好發期:.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發病率最高。
3.傳染期(季節性):病發期多於每年春季開始多發,4月~5月病例增多明顯,5月~7月發病形成高峰。
4.孩子病程徵狀:主要症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患兒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等臨床表現,個別患兒更可因病發而死亡。
手足口病的特點是傳播快、易流行,以輕型病例為主,患兒一般一周內即可自行康復。只有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腦膜腦炎等致命性併發症
5.照護方式: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要做到“勤洗手、常通風、喝開水,吃熟食,曬衣被”。在疾病流行季,節家長應儘量少讓孩子到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以減少被感染機會。孩子病了,要及時就醫。
作者: fruits11    時間: 2010-5-9 12:34 PM

1.疾病名稱:兒童巨結腸症  
2.好發期:發 病 率 約 1/5000 , 男 與 女 之 比 率 是 三 比 一 , 約 3 至 5% 的 病 例 有 家 族 發 病 史 。

3.傳染期(季節性):如 果 你 的 小 朋 友 經 常 便 秘 四 至 五 天 , 甚 至 一 至 兩 星 期 都 沒 排 便 一 次 的 話 , 可 能 已 患 上 巨 結 腸 症 。 唯 一 治 療 方 法 是 將 已 病 害 的 腸 段 切 除 , 如 再 延 遲 醫 治 可 能 終 生 用 糞 袋 才 能 排 便 。
4.孩子病程徵狀:經常便秘、嘔吐
新 生 兒 時 期 : 在 出 生 後 2 4 小 時 仍 未 能 排 胎 糞 , 或 者 有 完 全 腸 梗 阻 的 現 象 , 嬰 兒 會 拒 食 、 嘔 吐 、 吐 出 東 西 有 如 糞 便 、 腹 部 膨 脹 , 引 致 極 度 不 適 和 呼 吸 困 難 。

兒 童 時 期 : 如 果 受 累 腸 段 較 短 者 , 症 狀 較 輕 , 至 較 大 始 出 現 問 題 , 這 類 兒 童 多 數 自 嬰 兒 期 開 始 已 有 排 便 困 難 之 歷 史 , 主 要 症 狀 為 長 期 腹 脹 、 便 秘 、 約 四 天 到 一 至 兩 星 期 才 大 便 一 次 、 經 常 需 使 用 灌 腸 、 塞 肛 和 服 瀉 藥 。 患 童 多 數 有 腹 脹 和 營 養 不 良 、 面 色 蒼 白 、 貧 血 等 現 象 。

5.照護方式: 治療:做手術切壞腸

手 術 的 原 理 是 將 無 神 經 細 胞 的 一 段 腸 和 部 分 擴 張 的 結 腸 切 除 , 然 後 將 剩 餘 的 健 康 的 腸 一 端 接 駁 肛 門 , 效 果 一 般 算 不 錯 。

對 那 些 年 紀 太 幼 小 , 身 體 情 況 差 , 不 能 耐 受 根 治 手 術 者 , 或 已 發 生 了 結 腸 穿 孔 或 急 性 腸 梗 阻 者 , 應 先 做 結 腸 造 手 術 , 即 在 腹 部 的 皮 膚 開 一 個 造 口 , 糞 便 通 過 造 口 排 入 膠 袋 內 。

造 口 應 在 有 正 常 細 胞 的 腸 段 , 排 便 的 功 能 始 能 恢 復 , 造 口 手 術 施 行 後 嬰 兒 應 有 正 常 的 生 長 , 待 情 況 好 轉 後 再 做 接 駁 的 手 術 。

如 無 神 經 細 胞 的 結 腸 段 太 長 而 需 將 整 個 結 腸 切 除 , 則 可 能 需 要 依 靠 腹 部 的 造 口 作 終 生 排 便 之 用 , 便 要 一 生 一 世 都 要 與 糞 袋 為 伍 了 。

照顧就是要多關注小孩是否有正常排便,均衡的飲食和營養補充
作者: sky_flying    時間: 2010-5-9 12:36 PM

1.疾病名稱:小兒麻痺
2.好發期:多發生在幼兒或年輕人身上
3.傳染期(季節性):較無季節性
4.孩子病程徵狀:由於病毒侵犯脊髓的運動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所造成的肢體麻痺、肌力不均衡,在生長期又往往因使用不當,保護不週而漸漸導致兩腿長度不等、關節攣縮、脊椎側彎等等。
A.容易疲倦
不尋常的疲倦在部份患者十分嚴重,有的人不得不在中午甚至在工作當中停下來休息,或躺下來就睡著了。這種無法解釋的疲倦有時像感冒一樣使人渾身痠軟,要臥床休息一、兩日才恢復過來。通常疲倦是使用過度的徵兆,必須再評估瞭解自己的體能狀況而重新調整 。
B.肌肉痠痛及漸進性無力
小兒麻痺造成的部份肌肉無力會增加肌肉群的整體負荷導致使用過度(overuse)。成人後因行動較不便,使得大多數患者都從事較靜態生活及工作,也會使肌肉因使用不足(disuse)而萎縮或耐力降低。當初因病所致脊髓前角運動細胞數目減少,而由剩下來的神經元接管其它失去神經的肌纖維所產生的大型運動單元(large motor-unit)亦因長期不勝負荷而提早老化,造成種種功能障礙(dysfunction)。
使用過度所呈現的痠痛、無力必須降低使用量,經過熱敷及口服消炎鎮痛藥物通常可得到改善。使用不足所致的肌力及耐力減退,必須經過有計畫漸進式的訓練才可恢復。至於如何減少運動神經元的老化,目前未有立竿見影的對策,只有透過各種支架、拐杖、步行輔助器的正確使用及省力化的工作方式……等等,以減少超載而期待身體得到適當的保養而延緩老化。
C.骨骼問題
小兒麻痺所產生的肌肉無力或伸、屈肌的肌力不平衡等,常會引起關節附近的韌帶被拉鬆,關節就會變形、磨損,或提早退化、引起疼痛。最常見的疼痛是發生在膝關節,股四頭肌及膝屈肌的無力造成膝關節過度後屈,若患者不穿支架加以固定保護,退化就會更早產生。髖關節磨損或脫臼,腳發育不良變形在步行時所出現的疼痛亦相當普遍。
脊椎側彎是小兒麻痺患者常見的後遺症,無論是因為背部或髖部肌肉無力,或是兩腿長度相差太多,使患者走路時軀幹上下左右搖晃,很容易導致關節退化及疼痛。
長期使用拐杖行走者上肢關節因使用過度而出現疼痛。有時還會因姿勢不當導致手腕的正中神經被壓迫,手肘的橈骨神經被壓迫,甚至臂叢神經被壓迫而加重手部肌肉萎縮,出現麻痛。
適當地配備各種保護式支架,拐杖的長度及使用方式也要合宜,必要時改用輪椅式或其他輔助器,可以減少關節的磨損。疼痛可經口服消炎鎮痛藥、適當的休息及物理治療(如短波、微波、超音波、干擾波、低能量鐳射等)也是很奏效的 。
肌肉無力會造成骨骼發育變差及容易發生骨質疏鬆。輕微的外力或跌倒很容易導致骨折,包括了四肢及脊椎。加強肌力訓練,尤其是背脊,並適當攝取鈣質可減少骨質疏鬆 。
D.血管問題
小兒麻痺患者常會感到四肢冰冷,稍一遇到寒冷或長期處在較冷的空調環境,不僅會手腳變紫,更感到使不出力。這是由於脊髓交感神經細胞(intermedio-lateral cell column)受損害而降低交感神經支配的血管收縮作用,遇到降溫就無法立刻有效收縮血管避免損失熱。肌肉無力使血液循環變差,靜脈瘀血也讓肢體溫度降低。溫度降低又造成神經傳導變慢,肌梭啟動收縮時間延長,肌肉的黏性增加,肌纖維細胞膜的不反應期也更長,因此也就感到肌肉無力,這些症狀會隨年齡而增加。曾有研究報告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患者中22%較嚴重者會有高血壓症(血壓超過140/95毫米汞柱)。必須要注意保暖配備如毛襪、手套、暖袋等等。
E.呼吸問題
小兒麻痺患者若在急性期曾有出現過延髓呼吸中樞麻痺,侵犯腦神經第九、十、十二對造成咽、喉、舌功能障礙或四肢麻痺,曾用過呼吸器的人,即使後來恢復了,亦很容易在後期重新出現呼吸功能衰退。部份患者肋間肌無力或併有脊髓側彎嚴重者,亦常會出現呼吸量不足。常見的症狀包括失眠、不安、惡夢、驚醒,或早上起床出現頭痛、昏沉、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在日間打瞌睡等,都可能是晚上睡覺時呼吸量不夠,引起缺氧(hypoxia)及血中二氧化碳過高(hypercarbia)。其實這類患者在日間工作或運動也常會感到吃力、氣喘。這是呼吸量不足的早期訊號,應及早作肺功能檢查。可訓練患者學習青蛙呼吸(frog breathing),即用舌、咽吞氣或呼吸(glosso-pharyngeal breathing)。必要時可在夜間使用各種呼吸輔助器,以免腦缺氧。乘坐飛機或到高山旅行更要小心預防突發性缺氧,需自備呼吸輔助器。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早治療,以免併發肺炎、肺積水、肺擴張不全、氣管炎等併發症,並學習採用體位性引流(postural drainage)將痰排出。此類呼吸不足病患也常會併發高血壓症 。
F.肥胖症
小兒麻痺患者因行動較為不便,宜採靜態式生活。成人後往往連步行時間都減少許多,都幾乎以車代步,若飲食沒有注意控制,很容易體重直線上升。肥胖不僅造成行動不便,影響活動力,也是造成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等等的危險因子。台灣地區生活日益富裕,四十多歲的小兒麻痺倖存者罹患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腦中風等已經出現。因此,除了營養均衡,維他命、纖維質及鈣質攝取量要足夠外,每日熱量攝取要以工作消耗及體重做指標 ,以免肥胖症出現。事實上維持體重在標準以下的百分之十至二十是較理想,因為小兒麻痺患者肌肉及骨骼重量較正常人為低。
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的發生原因
並不是每一位小兒麻痺症患者都會出現上述的症狀,研究顯示,最容易出現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的人包括了:
1. 小兒麻痺症罹患已有三、四十年以上之患者。
2. 感染時症狀嚴重需要住院治療者。
3. 感染時四肢都出現過無力、麻痺之患者。
4. 感染時曾用過呼吸器者。
通常小兒麻痺症患者愈年幼罹病,其症狀通常較年長患者為輕。據報告台灣之小兒麻痺患者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在三歲前即感染,許多患者僅後遺一、兩個肢體的無力或麻痺,且以下肢最為普遍。發病時有呼吸障礙尚能生存者不多見。
5.照護方式:重視患者定期追蹤、檢查、治療及復健。當小兒麻痺患者走過漫長艱苦的奮鬥歲月,努力克服殘障、甚至能掙脫支架。
作者: sky_flying    時間: 2010-5-9 12:44 PM

1.疾病名稱:過敏性鼻炎
2.好發期:統計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成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兒童。
3.傳染期(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分季節性、全年性兩大類鼻炎
過敏性鼻炎從小孩至大人都可能發生,但是發生率以十多歲的青少年較高。大致可分為兩類:
「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和「全年性過敏性鼻炎」。
         「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引起過敏的因素多為花粉與黴菌,這兩種過敏原須在春暖花開及潮濕的梅雨季才會大量繁殖,因此疾病的發生人在每年特定的季節。
          「全年性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則常為全年性且會反覆發作,致病的過敏原比較廣泛,例如灰塵或塵璊等。台灣因為地窄人稠,並無大片的土地可供栽殖花草,以全年性過敏性鼻炎為主。
        患有過敏性鼻炎的病患常會合併其他的過敏性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以及過敏性氣喘,其家族成員中也常會患有過敏性疾病。

4.孩子病程徵狀

A.表面看:過敏性鼻炎的三大症狀 ─ 揉眼睛、揉鼻子及清喉嚨。
常見的症狀為連續性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三大症狀,
並且鼻子、眼睛、喉嚨常有搔癢感,
因此罹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喜歡揉眼睛、揉鼻子以及清喉嚨。
B.臨床常見外觀症狀
a.鼻樑橫紋
常揉鼻子的病童,在其鼻樑根部可看到一道道的橫紋;同時鼻子也會比較朝天。
b.黑眼圈
病童的下眼袋也會比較黑,這是因為鼻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淋巴液回流不良而造成的。
c.丹尼氏線(Danial lines)
同時在下眼臉可看到數條由眼角內部向外散開的紋路,由於病童常喜歡揉眼睛所引起的。
d.鼻塞合併症
慢性鼻塞的結果,會造成張口呼吸、打鼾、嗅覺失靈、中耳炎、聽力減退、頭暈、頭痛以及口臭等併發症。
e.鼻竇炎
鼻竇容易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慢性鼻竇炎。
f.無法集中注意力
過敏性鼻炎所帶來這些令人不適的症狀,常造成病童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地無法專心。

5.照護方式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一般來說,有藥物、減敏療法、手術治療以及環境控制等方法。
A.在藥物治療的方面:
包括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抗發炎等藥物。
(1)抗組織胺藥物:
對於打噴嚏、流鼻水的緩解很有效,但部份抗組織胺藥物有嗜睡的副作用,且長期服用後,部份患者會有效果變差甚至無效的情形:但目前已有新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不僅較不會引起嗜睡且為長效型,所以每天服藥的次數可以減少。
(2)抗發炎藥物:
     主要有過敏細胞穩定劑 (如Intal 敏鼻素樂) 及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兩類。(如Fixonase輔舒良)
前者(如Intal 敏鼻素樂)只作用在鼻黏膜的過敏細胞上,使過敏細胞穩定,減少鼻子的症狀,主要是用於預防,但常須連續使用三到四星期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3)類固醇鼻噴劑
類固醇鼻噴劑(如Fixonase輔舒良)直接噴在鼻黏膜,不經口服全身,副作用少,可直接減少鼻黏膜的過敏細胞數量,降低過敏抗體而減輕過敏症狀。類固醇有口服及鼻噴劑等兩種給藥途徑,鼻噴劑由於是局部直接作用在鼻黏膜,全身吸收量只有百分之二左右,長期使用不致於造成如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
(4) 抗生素
一般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不需要使用到抗生素,但合併發鼻黏膜的細菌感染以及鼻竇炎時,就必須合併使用抗生素。
B.非藥物療法
一、手術治療
針對長期發炎,合併有鼻甲肥大,造成持續性鼻塞或合併鼻中隔彎曲症狀,手術的方式有三種:
鼻甲切除術:
將肥厚的鼻甲切除,同時矯正鼻中隔,以改善呼吸通道,而鼻甲面積減少,也有助於減少過敏反應。
鼻黏膜燒灼術:
可使用電極刀、雷射刀或化學藥物燒灼鼻黏膜,使鼻黏膜縮小。手術簡便,適合懼怕開刀的患者。
鼻竇手術:適用於過敏性鼻竇炎造成鼻內鼻肉增生,或是有持續性鼻涕倒流的患者,目前可以採用鼻竇內視鏡手術予以治療。
二、環境控制
屬於非藥物治療的環境控制,避免患童接觸到週遭的過敏原,也是重要的輔助療法。
三、減敏療法
使用少量精製過的過敏原(需先做過敏原測試),注射於患者前臂皮膚下,採逐次加量漸進式的方法,刺激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使其免於過敏原的刺激,是較能夠治本且改善體質的療法,但並非全部有效而且較耗時需要定期注射兩三年。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遺傳性的過敏病,可檢測過敏原加強環境控制預防,避免與過敏原接觸;並使用適當的藥物來緩解症狀,反覆地發作症狀影響上課睡眠作息,可依醫囑可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治療,減敏療法並可考慮。
作者: 02270525    時間: 2010-5-9 12:57 PM

1.疾病名稱:中耳炎
2.好發期:好發的年紀是6個月到6歲,尤其以3-5歲最常見
3.傳染期(季節性):以秋冬感冒流行期發生率較高,至於中耳積水大多是中耳發炎之後所連帶產生的,但並不是每一位兒童中耳炎後一定會有明顯的積水,有些急性期處理控制得宜就無此副作用產生。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小兒較容易引起中耳發炎,除了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再加上他們的耳咽管較直、較平、較短,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入。而其內的纖毛組織也不夠成熟,使得排除異物的功能不足,又因為感冒之後鼻咽腔的分泌物過多容易逆流到中耳。若是本身構造有問題,如唇顎裂、顱顏構造畸形或增殖體過度增生肥厚也會阻塞耳咽管通道,進而易有細菌的感染而造成中耳的發炎,中耳發炎常見的症狀有發燒、耳朵痛,小小孩尚不會表達可能會以煩躁不安或用手抓耳朵來表達。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在治療上一定要趕緊確定診斷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而且治療的時間也要足夠才不致於留下併發症及後遺症,之後也要追蹤耳朵有無積水及聽力方面的障礙,以免影響其正常發展。
作者: 02270525    時間: 2010-5-9 01:29 PM

1.疾病名稱:腺病毒
2.好發期:容易侵犯6個月至5歲小孩,佔兒童呼吸道感染5-20%。
3.傳染期(季節性):一般秋春以呼吸道感染為多,春、初夏以合併結膜炎為多。大部份由飛沫傳染,少部份由糞便接觸感染。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患者在發病前2天及生病後7天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再加上腺病毒的血清型較多,感染過之後仍有可能被不同種的血清型再感染。臨床上呼吸道感染最多,一般都是發燒、咽炎為主,流鼻水、咽痛也有,常合併中耳炎,以1-5型最常見。另外咽喉炎常合併濾泡性,尤其是伴隨在二歲以下的白色膿泡扁桃腺炎最典型,腺病毒引起的咽炎佔兒童咽炎15-2O%。

  腺病毒3.7.21型引起的肺炎佔兒童肺炎的7-9 %,因毒性強有高達10%致死率,大部份因對氣管、肺泡造成嚴重傷害,而有阻塞型細小支氣管炎(BRONCHIOLITLS OBLITERANS),氣管擴張不全等併發症,另外也因為氣管壁傷害而有百日咳樣的咳嗽症狀。

   春、初夏常會有發燒、咽炎、結膜炎等合併症狀叫做咽結膜炎熱(PCF),尤以第3型最多。另外有時在初夏會有傳染性結膜炎(EKC)流行,這時以第8.19.31型最常見,也有由游泳池傳遞流行開來的現象。

   至於腸胃道的腺病毒感染,則以腹痛、嘔吐、發燒、頭痛、腹瀉症狀為主,其中以40﹒41兩型最重要。另外方可引起腸系膜淋巴炎或盲腸炎等,如果腸套疊的病例增多時亦應想到腺病毒感染,尤其走2歲以下之小嬰兒為最。有些嬰兒常合併不定型疹子。

   腺病毒11,21可以造成兒童血尿、頻尿、解尿困難等症狀的出血性膀胱炎。而第7型腺病毒甚至可以形成雷氏症候群,致死率高。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目前並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也少有專屬腺病毒的疫苗可使用。因此,臨床治療多屬於「症狀治療」,如使用退燒藥、化痰藥、鼻塞藥等予以減輕症狀痛苦,結膜炎可使用含類固醇的眼藥水,患者大多會自然痊癒。
不過,國內外偶爾有少數嚴重者會引起呼吸衰竭或重要器官出血而死亡的案例。
一旦罹患腺病毒感染時應防其造成厲害的呼吸道炎或慢性氣管炎,尤其在愈小的嬰兒,應注意其危險性甚至死亡。
作者: LOVESHE14    時間: 2010-5-9 04:01 PM

1.疾病名稱:哮吼
2.好發期:好發在一歲到三歲幼兒的哮吼症發作了!因為幼兒的支氣管較窄發炎時容易被黏液阻塞,壓縮氣流經過發炎的聲帶所發出的聲音。
3.傳染期(季節性):細菌性哮吼沒有季節分別,但是病程變化快,更要迅速送醫治療。異物噎到,也會有類似狗吠聲的症狀。注意的是幼兒氣喘喘得厲害也有類似症狀,但是沒有狗吠咳聲,但有氣喘的幼兒可合併哮吼症發作。門診或急診的醫生一聽到幼兒狗吠咳聲,會注意到幼兒哮吼症。但是有些幼兒白天很好,只有晚上咳,家長記得提醒醫生,幼兒有狗吠的咳聲,由醫生檢查診斷屬於那一型,對症下藥。
痙攣性哮吼,大多在冬天的夜晚,有些幼兒突然於晚上十一點到兩點發作,睡不好,狗吠的咳嗽聲,聲音沙啞,吸氣性的喘鳴,可連續約三個晚上,白天只有少數的感冒症狀,發燒很少見,不會有什麼危險性,而且通常另在晚間才會發作,白天即恢復正常,但卻是常常反覆發作。
病毒感染性哮喘,以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約為主。有些幼兒則先有一至三天咳嗽、鼻塞、流鼻水、高燒的感冒症狀,聲音沙啞,隨著呼吸道分泌黏液的增加,造成呼吸道的受阻,幼兒咳嗽一陣時候,會倒吸一口氣,發出像狗吠的聲音,在白天或晚上均可以發作,晚上更厲害。病毒感染引起會厭軟骨下面(聲門下方或聲帶處)軟組織水腫,造成呼吸道狹窄,發出狗吠的聲音。有時候會往下蔓延成氣管炎或支氣管炎。有時嚴重時,出現呼吸窘迫及呼吸系統衰竭現象,臉色轉青,要立即急診住院處理。
細菌性感染哮喉.即會厭軟骨炎,少見,但比較病毒性感染更危險。如感冒嗜血桿菌所引起的,感染位置在會厭軟骨上方唯狀除了狗吠咳聲外,還會發燒、流汗,虛脫,通常需要住院治療。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突然聲音沙啞,咳嗽像狗吠,吸氣性的喘鳴聲和呼吸困難,令大人不知所措。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治療上除了藥物以外,充足的水份補充,並給予冷潮濕空氣吸入,如利用家中浴室或蒸臉器瀰漫的蒸氣,每次吸入蒸氣約十五分鐘,可以讓幼兒呼吸道自然擴張,有助於症狀的解除。如果幼兒呼吸困難的現象沒改善,半夜也要送急診。經過治療,狗吠咳聲在三、四天內大部份可以改善,最重要不要讓他一直哭不停,如果是在家裡,小孩真的呼吸不過來,馬上解決方法是利用家中浴室開熱水讓整各浴室充滿熱氣,來濕潤他的呼吸道也有用。
作者: RuDan    時間: 2010-5-10 09:16 AM

1.疾病名稱:尿布疹
2.好發期:包尿布的幼兒
3.傳染期(季節性):非傳染性疾病. 皮膚病.
4.孩子病程徵狀
嬰兒患尿布疹最常見的症狀是在尿布覆蓋的位置,皮膚出現脫屑、發紅、糜爛,甚至惡臭,有時會出現紅色皮疹及結節狀潰瘍。尿布疹的原因包括:

接觸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
念珠菌感染。
尿中胺素。

5.照護方式
尿布疹的治療以勤換尿布,保持會陰處皮膚的清潔乾淨最重要。如確認為念珠菌感染,則需局部使用抗黴菌軟膏,如為葡萄珠菌感染,則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個人親身經驗是一喝奶就拉的時期,就是勤換尿布,選擇的濕紙巾不含香精,酒精,最好其他添加物都不要. 等到小孩一天大一兩次的時期, 這時大便已成形, 建議大便後用清水洗屁屁, 是最有效的方式. 睡前抹護膚膏, 我這邊用貝恩的都可以控制.
作者: ken750827    時間: 2010-5-10 11:36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02270525    時間: 2010-5-10 02:37 PM

本帖最後由 02270525 於 2010-5-10 02:41 PM 編輯

1.疾病名稱:腹股溝疝氣
2.好發期:於3~4個月大嬰兒. 較常見於男孩和早產兒
3.傳染期(季節性):無季節性.男孩:睪丸下降到陰囊之後,鞘狀突便萎縮閉合。若鞘狀突閉合不全,則腹腔內之腸道可進入鞘狀突,造成腹股溝疝氣.女嬰:圓韌帶可支持子宮至腹股溝之會陰部,若圓韌帶周圍之組織薄弱,導致腹壓增加時,會造成腹股溝疝氣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1}.腹股溝處有不會痛之腫脹,有時出現、有時消失
{2}.兒童生氣、哭泣、咳嗽、用力解便、長時間站立或運動,導致腹壓上升時,腫脹會更明顯,且變大
{3}.兒童平躺時,輕壓疝氣,能使之消失
{4}.(1)腸道部分阻塞:壓痛、食慾不振、腹脹、排洩困難、煩燥不安、激動. (2)腸道完全阻塞:若不立即處理,會形成缺血性壞死,此即箝閉性疝氣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1}手術後之傷口護理:經常更換尿布,保持會陰部和臀部清潔乾淨
{2}避免使用尿液收集器,以防傷口受到污染
{3}限制較大兒童從事劇烈活動
{4}手術幾天,嬰兒不適或疼痛時,可依醫囑給予止痛劑或鎮靜劑
{5}父母需評估感染徵象,如傷口變紅、發熱、腫脹、有化膿性分泌物等
作者: 02270525    時間: 2010-5-10 02:52 PM

本帖最後由 02270525 於 2010-5-10 03:28 PM 編輯

1.  疾病名稱:泌尿道感染
2.  好發期:兒童早期,2~6歲
3.  傳染期(季節性):非傳染性疾病.女多於男. 女孩尿道比男孩短,尿道口與肛門、會陰接近,易使腸內細菌進入.內褲穿著不當.刻意憋尿、膀胱未完全排空.便祕.局部衛生習慣不好.洗泡沫澡等都有感染的可能性
4.  孩子病程徵狀:
下泌尿道感染:(1)頻尿尿急.排尿困難.排尿疼痛.有燒灼感(2)下腹痛.下肢疼痛
上泌尿道感染:(1) 發燒寒顫.嘔吐腹瀉.可能有抽搐及發冷(2) 腰搚部疼痛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作者: 02270525    時間: 2010-5-10 03:51 PM

本帖最後由 02270525 於 2010-5-10 03:53 PM 編輯

1.疾病名稱:新生兒膿皰病
2.好發期:2歲以下,新生兒較嬰兒多
3.傳染期(季節性):無季節性.個人衛生不佳. 皮膚破損.嬰兒室交互感染.病原:金黃色葡萄球菌、A群β型溶血性鏈球菌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粉紅色斑點→水皰→膿皰→結痂→表皮留下紅疹塊,持續1-2週 .可能會癢 .常侵犯臉部、頭皮、頸部、鼠蹊、腋下、手之真皮層,尤其是皮膚皺褶處及隱蔽處 .表皮受損部位痊癒後無疤痕,若過深或過大,則會留下疤痕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作者: funy2007    時間: 2010-5-11 12:37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uny2007    時間: 2010-5-11 12:43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olorin    時間: 2010-5-11 01:37 PM

1.疾病名稱:急性腸炎
2.好發期:較常發生在6個月到2歲大的幼兒
3.傳染期(季節性):急性腸炎以輪狀病毒和沙門氏桿菌感染最為常見。輪狀病毒,由不潔的食物或空氣傳染。它在寒冷的天氣特別容易傳染,所以每到年底就有很多孩子腹瀉。沙門氏桿菌傳染,在夏天特別容易爆發流行,但整年都可見到,所以現在雖然是冬天還是有些病例。
4.孩子病程徵狀
輪狀病毒:病人先出現劇烈嘔吐,1~ 2天後再有嚴重腹瀉,大便呈黃色米湯狀,不帶黏液和血絲,可能會合併有發燒、咳嗽、鼻涕等上呼吸道的症狀。
沙門氏桿菌:這種腸炎所排出的大便呈綠色黏便,有惡臭味,常帶有鼻涕樣的黏液和血絲。沙門氏菌腸炎是因吃進不乾淨食物而 感染。
5.照護方式
應注意有無脫水、大便有無黏液或血絲、及精神活動力是否變差,如有上述現象,應速回診(脫水會有口腔黏膜和嘴唇乾燥,嚴重時會有尿液減少、眼窩凹陷等現象;就診時最好將寶寶的排便帶到門診給醫師看,以利診斷)。
※ 腹瀉時之餵食:  
1. 如果原本是餵母奶,則應繼續餵食母奶。
2. 食物以清淡為宜,如稀飯、白吐司、白饅頭並避免油膩的食物和甜食。
3. 若腹瀉輕微可將牛奶濃度泡稀(如奶粉量減半,但勿長期稀釋, 可能引起營養不良)。若腹瀉厲害或較久宜暫停一般的奶粉,按醫師指示改用醫瀉奶粉。
4. 多補充腹瀉專用的電解質液(葯局有售,一般的運動飲料效果較差,不適合當胃腸炎補充液)。
※ 急性腸炎偶有嚴重的併發症產生,如敗血症,腦膜炎等,所以宜按時回診追蹤。
在預防方面,食物和飲水要講究清潔衛生和不生食,奶瓶、奶嘴要消毒,要常洗手,特別是在幫拉肚子的寶寶換尿布後,一定要徹底洗淨以避免病菌的散佈。
作者: funy2007    時間: 2010-5-12 02:24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uny2007    時間: 2010-5-12 02:29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uny2007    時間: 2010-5-12 02:37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euniceliu    時間: 2010-5-12 04:18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02270525    時間: 2010-5-12 09:45 PM

1.疾病名稱:鵝口瘡
2.好發期:好發於六個月內嬰兒(出生四週大為尖峰期)
3.傳染期(季節性):無傳染性.鵝口瘡為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內病症.約影響百分之二到五的新生兒.它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在口腔黏膜表面感染引起的病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於嘴唇、舌背、頰膜及硬顎之口腔黏膜有白色凝乳斑塊,不易刮除,強行除去會導致出血,且引起疼痛或不適。
時會有不愛進食,胃口減低的情形。
可能有吞嚥困難,造成吸奶緩慢、沒精神。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局部口腔用藥:確診為鵝口瘡之後,醫生會開立藥粉,讓孩子餐後塗抹在口腔內。 
服用抗黴菌藥物:若是較嚴重的,可以服用抗黴菌藥物。
作者: koalao4o3    時間: 2010-5-12 10:53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acesikaly    時間: 2010-5-13 12:36 AM

1.疾病名稱:熱痙攣

2.好發期:一歲左右幼兒最常見

3.傳染期(季節性):由高燒39度以上導致,不一定是經由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通常發燒在39度以上才會出現熱痙攣,在開始發燒後24小時內出現抽搐現象,抽搐常在體溫急遽上升時出現,少數在退燒時出現。此時孩子會突然失去知覺、叫不醒、目光呆滯,或眼睛往上看、嘴唇發黑、牙齒咬緊、全身包括手腳抽動、肌肉僵直與鬆軟無力交替發生。痙攣時間,大部份在數秒到十分鐘,少數多於十分鐘。由於發作的時間不長,等到達醫院時,抽搐多已停止,抽搐後不會留下任何神經症狀,並無肢體麻痺無力等情形,但是1~3小時內會嗜睡,之後便完全回復正常。
通常在9個月到5歲之間發生,以1到1歲半最常見,而5歲之後就很少見。造成發燒性抽搐的原因,較常見者為喉炎、扁桃腺炎、鼻炎、中耳炎、胃腸炎、肺炎、玫瑰疹、預防注射等。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研究指出,若目賭孩子熱痙攣發作,90%家長都呈現極度恐慌的狀態,20%甚至因驚慌失措,無法快速將孩子送到醫院診治,也有家長因為慌亂而不慎將孩子摔傷。若能夠知道緊急處理的方法,及了解熱痙攣發作,大多會在數分鐘內自動停止,也不會造成痛苦或死亡,就比較能保持鎮靜。

首先讓孩子側躺,以免嘔吐物或口水阻塞呼吸道,可用枕頭放在小孩頭下避免碰撞,且清除周圍尖銳物品。鬆開過緊的衣物以免影響呼吸;若小孩口中有異物,可在側躺後將之清出,但不要太勉強。

不可用任何東西(如湯匙、布)塞入病人口中,以避免造成牙齒斷裂或呼吸道阻塞,也不必撬開咬緊的牙齒,不要為了壓制抽搐而緊壓或束縛孩子的身體,否則會造成肌肉骨骼受傷及妨礙呼吸。不可施行人工呼吸,除非幼兒在抽搐停止後沒有呼吸才需要。在抽搐後不要馬上給小孩喝東西,以免誤入呼吸道。也不要立刻讓小孩子起來走動,因為抽搐後會嗜睡,容易跌倒。若高燒39℃以上不退,可使用肛門塞劑退燒。

有過熱痙攣一般再發的機會約20%。第一次發作的年齡愈小再發的機會愈大,在1歲以下,其復發率為50%,另外,若幼兒家族中有熱痙攣病史,或第一次發作為複雜性抽搐(超過15分鐘或單側抽搐者),則有近60%的復發率。男童比女童再發的機率高。

許多研究指出,防止發燒並不能減少熱痙攣再發,但罹患感冒等疾病造成高燒時,可用溫水擦拭或藥物,使體溫勿超過39度,讓孩子比較舒服。另外有研究指出,罹患流感會增加熱痙攣的機率,因此第一次發作後,可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另外,也有抗抽搐的藥物可以使用,但是會有嗜睡等副作用,只有再發機率高時才可使用。從食物攝取足夠的鋅對腦部也有穩定的效果,牛、豬、羊肉含鋅量豐富,乳酪、穀類外皮、堅果、深色蔬菜也有,可適量攝取。

此外,下列情形要考慮以藥物預防再發生的機會:
1. 熱痙攣已發生2次以上的幼兒。
2. 腦性麻痺、智能障礙、發育遲緩的幼兒。
3. 複雜性熱痙攣(超過15分鐘或單側抽搐者或1天有2次以上發作)。
4.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癲癇的病史。

熱痙攣小孩之後產生癲癇的機會稍高於從未發生者,一般兒童癲癇發生率0.5%,發作過1次熱痙攣幼兒以後癲癇的機會為1%。若有其他癲癇之危險因素:複雜性熱痙攣(體溫未達38℃就痙攣、超過15分鐘,或單側抽搐者或1天有2次以上發作),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癲癇病史者,先前已有腦部問題,如發育遲緩、腦性麻痺或智能障礙者,癲癇的機會增加為5%。

熱痙攣是一種良性疾病且少有後遺症,一旦發生,要鎮靜處理,發作以後,仍須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造成抽搐的原因,以免延誤了治療。
作者: acesikaly    時間: 2010-5-13 12:42 AM

1.疾病名稱:異位性皮膚炎
2.好發期:異位性皮膚炎的真正原因也是不甚清楚,過敏或是免疫學異常一直是被認為是重要因素。患者會對很多抗原(如花粉、食物等)產生皮膚過敏反應,同時也有許多病患血中的反應素(免疫球蛋白E),以及嗜伊紅性白血球有增高的情形。
基本上,病人的皮膚處於非常敏感的狀態,一旦遇到情緒上、氣候上的變化將使病情加重。其他易發癢的刺激包括:1.出汗;2.摩擦;3.接觸到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如動物的毛髮、地毯、尼龍、肥皂等;4.食入或吸入抗原,如牛奶、蛋、花粉等。

3.傳染期(季節性):並非傳染性疾病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臨床症狀以癢及皮膚乾燥為主,而其病灶的分佈及型態則視年齡而改變:
        a.嬰兒型:臉頰出現紅腫的丘疹、水泡及結痂等等,在膝關節的伸側出現嚴重的病灶。
        b.孩童型:病灶分佈較廣,多集中於手肘及膝關節屈側(關節窩)、脖子、手腕等處,皮膚因長期搔抓而出現苔癬化,以溼疹性皮膚炎表現為主。
        c.成人型:約有5%~10%的病人會延續到二十歲,其病灶與孩童型類似,但主要以慢性溼疹表現為主。局部皮膚苔癬化更明顯,變厚、變粗均非少見,膚色也較深。
5.照護方式:
     a.少穿尼龍類衣物。
     b.不可過冷過熱、吹冷風、曬太陽。
     c.不要過度用肥皂洗澡。
     d.儘量保持心情愉快、減少病人心理壓力等等
作者: euniceliu    時間: 2010-5-13 05:15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aya67    時間: 2010-5-14 04:34 PM

回復 1# gigi

1.疾病名稱:拉肚子
2.好發期:無特定好發期。但本篇僅針對0-6個月的照顧法
3.傳染期(季節性):不會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拉肚子。
5.情況說明:
我女兒有四個月大時莫名的拉肚子,怎麼看醫生都沒有一個有效說法
除了拉肚子以外,沒有其它症狀:吃喝玩睡都很正常 精神也很好
一直拉,一直拉 ,拉到屁屁都出血了(不是拉血 是屁屁破皮流血)真的很心疼
因為我是餵母乳,所以飲食方面根本沒問題,目前還是一個謎...
5.照護方式: (依醫生說明執行的)
一、補充電解質,除了喝母奶之外,另外再加電解質水補充水份 以免脫水。
二、每次拉完肚子之後,用溫水水洗屁屁,因為拉肚子的便會咬屁屁,屁屁很容易紅朣發炎
         洗完屁屁之後,拿毛巾用〞按壓〞的方式擦乾,擦完完之後再用吹風機最小風速吹乾屁屁
     最後 抹尿布疹的藥(如果沒有紅朣就不用了)
三、吃藥
當時我女兒吃了近半個月的藥都沒有明顯好轉,總共看了三個醫生
直到最後一個醫生跟我說,不用緊張,只是拉肚子
(可是拉很久了耶>_<)
如果藥吃沒有效 得換一個方式 補充腸胃益菌:益生菌
我補充益生菌之後 女兒的情況就慢慢好轉起來了,我怕女兒天生腸胃益菌不夠
沒有拉肚子之後,繼續幫她補充益生菌,只是量減少一點
就這樣吃到一歲之後再慢慢遞減量,然後吃完就停了
一直到現在我女兒的腸胃都很ok 也沒有再給她吃益生菌囉...
作者: euniceliu    時間: 2010-5-15 07:51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aiaowen63    時間: 2010-5-18 01:12 PM

本帖最後由 haiaowen63 於 2010-5-18 01:42 PM 編輯

1.疾病名稱:新生兒黃疸
2.好發期:通常,新生兒黃疸乃是東方寶寶常會有的正常生理現象,一般而言,其大多在寶寶出生後第2~3天開始,由臉部慢慢地延發至整個上半身,並於第7~10天後開始慢慢消退;但要提醒您,若過度的將新生兒黃疸視為正常現象而不予理會,那可就大錯特錯囉,病理性的新生兒黃疸隨時都可能出現呢!
3.傳染期:不會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
(生理性黃疸)
在臉頰、鼻頭、腹部等半身,按壓後呈泛黃現象。
(病理性黃疸)
全身性的,於按壓後呈現泛黃現象。臨床上所稱的病理性黃疸,是指
1.出生後24小時之內發生
2.血液中總膽紅素超過15 mg/dl
3.ƒ直接型膽紅素超過2 mg/dl
最常見的是第2‚項。身體的膽紅素來自紅血球破壞後血紅素的代謝產物。胎兒的血紅素主要是HbF,當寶寶出生後,血紅素要轉換變為成人的HbA,原本的HbF半衰期短,較易被破壞,因此一般在寶寶出生後三天會開始有黃疸的現象產生。如果血球的破壞增加的話,黃疸就會更厲害。這種情形可以發生在血型O型的母親生下血型非O型的寶寶,或者蠶豆症的寶寶接觸到強氧化劑引起溶血反應。

由於膽紅素是由肝臟處理後經疸道輸送至腸胃道排出體外,如果處理後的膽紅素在腸胃道停留太久,則會經由腸肝循環又被吸收回體內。所以有黃疸的寶寶我們會鼓勵家長多餵奶,只要吃的多,大便次數多,自然就可以把膽紅素排出去了。還有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脫水。如果寶寶奶喝的不夠,也會造成黃疸。一般我們會請家長們注意寶寶的尿布是不是夠濕夠重,出生三天後如果濕濕重重的尿布換不到4-6 次以上就表示寶寶吃不夠多。

其他造成黃疸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感染、甲狀腺功能低下、新生兒肝炎等等。

嚴重的黃疸對寶寶的影響最麻煩的是核黃疸,由於出生兩週內的寶寶腦部的血管障壁尚未成熟,過多的間接型膽紅素會沉積在腦部的神經核產生腦病變,其症狀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多半在一歲以前會出現腦性麻痺、或神經性聽力受損。如果寶寶的膽紅素值沒有高到需要換血的程度,發生核黃疸的機會不大。
5.照護方式:大多數的足月寶寶只要吃奶吃的好,一般出生後兩週黃疸會自行消退。但是哺餵母乳的寶寶黃疸會拖比較久,有的可以拖到4-8周。遲發型母乳黃疸通常不會發生嚴重的神經學症狀,不需要因此停止餵母乳。家長們除了觀察寶寶的膚色外,還要注意寶寶的活力跟大便的顏色,如果寶寶的膚色越來越黃、出現白色的大便、或者活力變差,都要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有部份特別嬌嫩的小寶寶,因為先天體質上的問題,會出現高指數的黃疸徵候,這時,寶寶身上出現的黃疸現象將會由原本的臉部、腹部,繼續延伸至腿部,成為一種全身性的黃疸,必須儘快到醫院檢查。
至於檢查寶寶有無罹患黃疸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只要以手指輕壓寶寶的鼻頭、胸口、小腿和大腿等處,待手指離開後,該處若有呈現泛黃現象,則妳的寶寶可能就是罹患黃疸,您可得小心處理。
作者: haiaowen63    時間: 2010-5-18 01:17 PM

1.疾病名稱:小兒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疝氣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俗稱脫腸。
※確定為腹股溝疝氣時必須儘早手術治療。
2.好發期:疝氣可能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才出現。
3.傳染期:不會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
病因: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期間,有一腹膜鞘狀突由腹膜腔內延伸至陰囊,使腹腔和陰囊相通,而女性的腹膜鞘狀突則是由腹腔延伸至大陰唇處。大部分嬰兒出生後此構造會封閉,但有部分嬰兒該構造沒有封閉。如果腹腔內容物由此構造進入腹股溝甚至到了陰囊則形成疝氣。相同原理,女性也會有疝氣,只是發生率比較少。
症狀:疝氣可能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才出現。通常都是病人腹部用力時(例如哭鬧、運動、解便),在腹股溝處有一個鼓起的塊狀物。有時還延伸至陰囊或陰唇。往往臥床休息或睡覺時自行消失,當有懷疑時最好早點帶來給醫師作檢查。可讓病人站立、咳嗽、或吹氣球來引起腹股溝腫塊。若不明顯則讓病人平躺於檢查台上以食指的掌面觸摸腹股溝。疝氣囊的存在會有如絲質手套摩擦的感覺。
治療:疝氣必需手術治療,而且越快越好。因為腸子或其他腹腔內容物可能卡在疝氣囊內造成壞死。卡住的機會以小小孩為高,且小小孩常因無法適當表達而延誤醫治,更應及早手術。目前由於小兒麻醉的技術進步,所以家長不必太擔心,認為小孩太小經不起麻醉與手術。若延遲至腸子卡住才求醫,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危險性。
5.照護方式:手術後病人在恢復室停留觀察約二、三十分鐘。帶完全清醒即可返家自我檢視傷口,不需換藥及拆線。傷口上的膠膜,於一星期後回門診複查時在由醫師處理即可。
作者: haiaowen63    時間: 2010-5-18 01:29 PM

本帖最後由 haiaowen63 於 2010-5-18 01:46 PM 編輯

1.疾病名稱:小兒腸套疊
2.好發期:可發生在任何年紀,以三個月到三歲較常見,特別是六個月到一歲的健康嬰兒。
3.傳染期:不會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
小兒腸套疊是一段近端腸子套進遠端腸子內腔造成腸阻塞, 通常是小腸套進大腸,套進時間太久腸子會壞死,引起腸穿孔、腹膜炎。發生的原因,祇有5%到10%的病例腸子發現有解剖學上的異常,如腸子長美克爾憩室、息肉,其他的病例原因不明,因小兒腸套疊有流行的現象,推測可能和病毒感染有關。
典型的臨床表現開始是一個約三個月到三歲的健康寶寶實突然發生陣發性的哭鬧(間歇的哭鬧, 兩次哭鬧間隔時間稍有規則性,即每間隔約固定的短暫時間就開始哭鬧),接著可能有嘔吐的情形,最後可能會排出類似草莓漿的血便。
如果三個月到三歲的幼兒,表現典型的三合一症狀:陣發性的哭鬧、嘔吐,加上腹部檢查發現右上腹內有一香腸狀的硬塊,即能診斷。如已到排出草莓漿狀血便的地步,臨床要診斷腸套疊應無困難, 但相對地此時用鋇劑灌腸進行腸套疊解除術成功機會也會降低,失敗的病患必須接受外科手術。 (鋇劑灌腸解除術是由肛門灌入鋇劑藉著鋇劑產生的推力,將套進的腸子推出。其原理類似輪胎打氣)。所以最好能在開始陣發哭鬧時即警覺到此疾病的可能性, 趕快藉腹部超音波做正確的診斷,腹部超音波檢查相當迅速而且診斷率很高約90%到100%,如此才能增加鋇劑灌腸解除術成功的機會。如果利用鋇劑灌腸解除術失敗,或診斷時已有腸穿孔、腹膜炎就必須接受外科手術。
[attach]38891961[/attach]

腸套疊腹部超音波檢查會發現靶樣影像(Target sign)或類似甜甜圈的影像(Donut sign)(位於左圖右上方圓形影像)



5.照護方式:由於腸套疊通常在早期會表現典型的哭鬧型態,若父母能對其有所認識,才能收集到可信的病史,幫助醫師儘早做正確診斷。 另外提醒家屬在鋇劑灌腸解除術成功後,大約有5%到10%的病患會復發,所以出院後若再有間歇性哭鬧務必儘速回醫院檢查。
作者: haiaowen63    時間: 2010-5-19 01:04 AM

1.疾病名稱:隱睪症
2.好發期:它的發生機率約為每一百個足月出生小男嬰有三人會得到隱睪症,但是在早產男嬰則每一百人有三十三人會得到隱睪症。所幸大部分的隱睪會自己逐漸下降到陰囊,因此滿一歲的男孩只有兩百分之一到一百分之一仍有隱睪症。睪丸自行下降大多在出生後三個月內完成,三個月後仍未下降的睪丸很可能就不會自行下降了。
3.傳染期:不會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
隱睪症的診斷並不困難,通常父母親在幫小寶寶洗澡時,可以順便摸一摸陰囊內有沒有兩顆睪丸。如果有一側或者兩側摸不到睪丸,應尋求小兒科或小兒外科醫師再做進一步檢查。另外睪丸沒下降該側之陰囊會有退化現象,陰囊外觀較另一側小。有時可以在腹股溝摸到睪丸,使診斷更加確定。
一般而言有80%以上的隱睪位於腹股溝,而不到20%的隱睪是在腹腔內。超音波檢查有時可以提供一些線索,但是因為小朋友睪丸較小,受限於本身解像力,超音波對實際診斷幫忙不大。另外,由於睪丸細胞對放射線(X光)較敏感,因此任何診斷應避免放射線照射。因此,有經驗的醫師的觸診,價值遠超過其他昂貴的檢查。
也有不少有〝伸縮性睪丸〞的小朋友被當成隱睪症。伸縮性睪丸是睪丸因為提睪肌反射過強,以至於稍有刺激,睪丸便被拉到腹股溝的高度。事實上在正確的檢查下,伸縮性睪丸是可以被拉到陰囊底部。因此這一類現象並非疾病,也無須治療。仔細一點的父母可以觀察到,當這類小朋友泡熱水澡或是早上剛從熱被窩起床時,由於提睪肌鬆弛,使得平時看來像隱睪的睪丸已經降到正常的位置,這樣一來便可排除隱睪症的診斷了。

隱睪症最為大家熟知的後遺症莫過於不孕。這是因為陰囊的溫度要比體溫低2 ~ 3 ℃,而長期處於較高體溫會使睪丸製造精子能力受破壞,嚴重者甚至會不孕。隱睪症的睪丸在出生六個月後,電子顯微鏡下即可發現不正常的變化;在一歲以前,正常下降睪丸與隱睪的造精細胞數量約略相等;但是兩歲之後隱睪的造精細胞數量明顯減少,有五分之一的隱睪已經喪失造精細胞;到了成年期,大概所有的隱睪的造精細胞都已經消失了!另外,兩側隱睪之不孕機率遠高於單側隱睪。

過去,多數的專家認為應該在一歲至兩歲之間施行手術,將未下降之睪丸拉至陰囊內,這就是睪丸固定術。現在有許多人基於電子顯微鏡下的不正常的變化,認為應提早到六個月大就手術。這個手術是在患側腹股溝做一個橫向切開,由此傷口找到睪丸、血管與輸精管,再將血管與輸精管外圍之腹膜與結締組織剝離,此時血管與輸精管的長度變長,使得睪丸有足夠長度可以順利帶入陰囊。此時在陰囊做另外一個切口,將睪丸固定於陰囊內。

腹腔內隱睪症患者,由於睪丸深藏腹腔內,因此必須將腹腔打開找睪丸,傳統手術傷口較大,破壞也多。腹腔鏡的應用避免了此一問題。腹腔鏡可在腹腔內將血管與輸精管外之腹膜與結締組織剝離,使血管與輸精管長度足夠帶到陰囊。目前是腹腔內隱睪症之最佳手術選擇。另外有少數人其實睪丸已經退化萎縮,外觀一如普通隱睪症患者。觸診或是其他檢查也是察覺不到睪丸,快速的腹腔鏡檢查可以避免徒勞無功而且耗時的腹股溝或是腹腔探查手術。

除了手術外,也有人用荷爾蒙來治療隱睪症。其中較常用的是脈絡膜親生殖腺素 (human hCG) 或 LH-RH鼻噴劑。其作用方式不外乎刺激睪丸下降,可惜成效只有10%不到。所幸睪丸固定術在有經驗的醫師處理下成績還算理想,大部分病人只需門診手術不用住院。傷口照顧也很簡單,約一週可恢復。手術後一個月內只需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傷口出血受傷。日常生活起居一如往常。少數腹腔內隱睪症患者,因為需將腹腔打開找睪丸,這類病人才必須住院。

隱睪症可能發生的其他後遺症包括了睪丸惡性腫瘤、疝氣、與因為少了睪丸所引起之心理異常。雖然隱睪症引起睪丸惡性腫瘤的機率很低﹝低於0.1%﹞,但是相較於正常下降睪丸之罹病率仍然高了二十到四十倍,而腹腔內隱睪有更高比例引起睪丸惡性腫瘤。這些腫瘤通常在三十歲之後才發病。有研究顯示較早接受睪丸固定術者,似乎有較低之睪丸惡性腫瘤罹病率,而較晚才接受睪丸固定術者,睪丸惡性腫瘤罹病率就與不接受手術者沒有差異了。因此睪丸固定術可能對減少睪丸惡性腫瘤有一定程度的幫忙。

合併疝氣的隱睪症也不少見。由於疝氣可能會造成嵌頓(即腸子卡在腹股溝,造成血液循環受阻),因此必須愈早手術解決愈好,因此一但有合併疝氣的隱睪症,兩者必定同時解決,而手術時機也可能因此而提早。因為隱睪症造成陰囊外觀異常所造成的心理困擾,有可能在大一點的小朋友發生,因此睪丸固定術不但能治療生理問題,也可能對此類心理問題有幫忙。有人認為將睪丸固定到陰囊可以避免睪丸在鼠蹊部較容易受外力傷害的問題。

總之,睪丸固定術對隱睪症而言,有幾個好處:可能減少不孕症的機會,也可能減少睪丸惡性腫瘤罹病率,它可以解決合併發生的疝氣,對隱睪症造成陰囊外觀異常所造成的心理問題有幫忙。但是不要忘記,這些好處在六個月到二歲之間手術才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仍是避免後遺症的不二法門。
5.照護方式:隱睪症的患者在日後照料上需特別注意該側是否有不正常腫塊,如果孩子小時候曾患有隱睪症,家長應告知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有隱睪症的病史,日後假使有泌尿問題,就醫時也別忘了要告知相關病史,才能幫助醫師作最正確的判斷!
作者: haiaowen63    時間: 2010-5-19 01:32 AM

1.疾病名稱: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
   一側或兩側的股骨自髖臼移位
2.好發期:3.傳染期:不會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


5.照護方式:
             依病童之發展階段提供適當的刺激及活動,並多給予孩童撫觸及擁抱
作者: haiaowen63    時間: 2010-5-19 01:47 AM

1.疾病名稱:癲癇
癲癇與痙攣並非同義,癲癇乃源於腦部電位不正常之神經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復發性,且合併有多種類型痙攣的病症,但可能會自動緩解,不一定終身存在
2.好發期:學齡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
3.傳染期:不會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
一.局部性痙攣
單純型局部性痙攣
局部性運動性痙攣

複雜型局部性痙攣
精神運動性痙攣


二.全身性痙攣
全身性強直一陣攣性發作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
癲癇大發作
(Grand mal seizure)

失神性發作
(Absence seizure)
癲癇小發作
(Petit mal seizure)

肌肉陣攣性發作
(Myoclonic seizure)

一塊肌肉或肌肉群突然短暫地收縮約5秒,一天可能發作好幾次,不會有意識喪失

無張力性發作
(Atonic seizure)
點頭發作
(Drop attacks)

三.治療
(一)抗痙攣藥物:
(二)採酮原性飲食(ketogenic diet)療法:
(三)維生素E:有些兒童以標準之癲癇治療,加上服用維生素E,可以降低發作之次數
(四)外科手術:用以治療腦部病灶,如腫瘤或血塊所引發之癲癇
5.照護方式:
1)知道使用藥物之名稱、作用、服用方法、劑量、副作用、中毒症狀及停藥方式,並絕對禁止突然停藥
(2)認識發作之先兆、持續時間、部位、頻率、意識程度及特徵等,以供診斷及治療
(3)提供病童安全的環境,如降低床之高度、床旁鋪地毯,以防跌落、移除不必要之玩具、傢俱或尖銳物品、避免讓兒童穿著過緊之衣物等
(4)無須特別限制病童的活動,仍維持其日常之生活型態,且應避免病童之壓力過大或情緒過於激動
(5)需定期至門診追蹤
作者: euniceliu    時間: 2010-5-19 05:54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YOHU    時間: 2010-5-20 11:43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jaussie    時間: 2010-5-23 09:44 AM

1.疾病名稱:玫瑰疹
2.好發期:發生的年齡雖然以六個月到一歲半最常見,但是小至兩、三個月,大至兩、三歲的小朋友也都仍有可能會得到玫瑰疹。
3.傳染期(季節性在春秋兩季較為明顯增多,不如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疾病容易感染,因而地區性的流行極少發生。
4.孩子病程徵狀
最常見的是發燒三天,小嬰兒可能因發燒不舒服而顯得煩燥不安,哭閙聲使得父母及家中長輩十分牽掛焦慮,因此急急忙忙就醫,大多數嬰兒在發燒情形下並無痛苦的特徵,發燒極少超過5天,檢查時,除了喉嚨紅腫以外,頸部的淋巴腺或許有一些腫大的現象以外,有的小寶寶也可以發生瀉肚子情形,但小寶寶的活動力尚可。但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即為抽筋,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熱性痙攣是幼兒因發燒合併神經症狀,多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幼兒,如同嬰兒玫瑰疹好發作的年齡,這一個年齡的小朋友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之間亂放電的現象。亂放電就會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手腳抽動、對稱性,多半持續2-3 分鐘,父母們常會為此嚇得不知所措。

燒退以後,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的小紅疹,所幸疹子的特徵為不會癢,小寶寶不會因為癢而鬧情緒。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開始起於軀體,疹子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5.照護方式基本上,正常嬰兒得到玫瑰疹,不會有任何併發症,不會發生腸胃道、中樞神經、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等的併發症。但對扺抗力較差,受到免疫抑制的幼嬰,則可能有較重的併發症。嬰兒玫瑰疹對醫師來說為診斷及治療上的挑戰,對家長來說帶來的是疾病初期的不安及慌亂,在醫學上,許多類同的疾病均會發燒及出疹,例如川崎病、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腺病毒、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隨著病情的不同,最後各自有不同的診斷及不同的治療規範,但在疾病初期未能確定究竟是何種疾病之前,父母要求的是診斷的確定性,嬰兒玫瑰疹的治療是採取症狀治療,抗生素治療不會改變疾病的過程,對單純性的嬰兒玫瑰疹沒有益處,然而當症狀發展出高燒合併中耳發炎,或白血球升高,此時可給予口服抗生素。

熱性痙攣為良性,兒童因疾病發燒的合併神經症狀,多半發生在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其神經學檢查,包括腦波、腦斷層等檢查均屬正常。但是對絕大多數的家長們而言,孩子的抽痙使人恐懼, 爸爸媽媽們擔心孩子會因為發燒抽痙不止而造成腦部受損,甚至死亡。玖瑰疹引發發燒,其發生熱性痙攣的機會如同一般兒童, 其抽筋為良性的, 不同於得到腦炎、腦膜炎之類的腦子本身疾病,所以並不會對寶寶有甚麼長久影響或後遺症,也不會進一步發生熱性痙攣及其他併發生症,家長們不用過度擔心。對於發燒不舒服的處理,比較適當的方法為給予口服退燒類藥物如 acetaminophen等,穿著較寬鬆的衣服,鼓勵多喝水,尤其是讓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有助預防熱性痙攣。.
作者: jjaussie    時間: 2010-5-23 05:08 PM

1.疾病名稱:肥厚性幽門狹窄
2.好發期:新生兒在1個月大時,如果溢、吐奶呈現噴射狀且愈來愈嚴重,醫生這時會懷疑是否是因為幽門狹窄,也就是胃部幽門肥厚和收縮異常。
3.孩子病程徵狀:這些寶寶在喝奶時,不但喝得慢或是喝不下,是因為奶水在通過食道時,就卡在胃部幽門下不去,最後奶水竟然連著胃酸全吐了出來,其症狀是因胃幽門的環狀肌肉變得肥厚(胃接十二指腸的區域)造成胃出口阻塞。
4.照護方式:大部分做手術只要把幽門肥厚肌肉垂直切開,使其變鬆,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由於是簡單的小手術,傷口很小,爸爸媽媽不用太過擔心,通常只需做一次手術,很少會再復發,並且也恢復得很快,嘔吐現象幾乎可以完全治癒,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請醫師做個腹部超音波確認診斷。
作者: jjaussie    時間: 2010-5-23 05:15 PM

1.疾病名稱:尿布疹
2.好發期:好發於出生至兩歲期間之嬰幼兒。
3.孩子病程徵狀:在嬰幼兒尿布所覆蓋部位的皮膚,包括了屁股、下腹部、會陰區及大腿近端的皮膚,因刺激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皮膚發炎反應所長出的紅疹。
4.照護方式:預防尿布疹的方法
-保持臀部的乾爽
-每天洗澡
-勤換尿布
-養成良好的清潔習慣
*怎樣照顧寶寶嬌嫩的小屁屁
-排便後,用溫水將汙物洗乾淨。
-清洗後,輕柔地用乾布拭乾,要避免太用力搓擦喔!
-小便後,可以用溫水扭乾的溼毛巾再次清潔。
-有時可以讓小屁屁做一下日光浴,不用馬上穿尿布,讓寶寶自由活動一下,對預防尿布疹也有幫助
作者: e199111191    時間: 2010-5-24 08:47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euniceliu    時間: 2010-5-24 01:21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5-27 12:11 AM

1.疾病名稱:輪狀病毒感染
2.好發期:6個月大~3歲
3.傳染期(季節性):冬季是輪狀病毒感染的高峰期,會經由糞口及飛沫傳染。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剛開始有頭痛、發燒、咳嗽等症狀,特徵是出現嘔吐、發燒、水瀉,嚴重時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現象,甚至死亡。
家中幼兒如有發燒及合併嚴重腹瀉時,家長就要特別注意,若出現昏迷、小便減少、眼眶凹陷症狀時,要盡快送醫治療,避免危險。
輪狀病毒是最常導致嬰幼兒冬季腸胃疾病的病毒,處理不當時,例如接觸排洩物沒有清洗徹底,家中大人也可能被感染。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處理幼兒嘔吐物及腹瀉時,要特別注意清潔,照顧者要將手洗乾淨。嘔吐物附近的地板或椅腳要徹底清潔。
* 嚴重時可暫時先讓寶寶禁食,注意水分補充,待症狀緩和時,需以清淡飲食為主。
* 因為輪狀病毒傳染力很強,因此,要注意病兒玩過的玩具都要重新清潔。
* 大一點的幼兒可暫時停止喝牛奶,較小幼兒可繼續餵母乳,或先轉換無乳糖配方的奶粉。
* 嚴重腹瀉可能會引起尿布疹,要注意勤換尿布,並盡量以溫水清洗便便後的小屁股。
作者: ppoouuyyttrree    時間: 2010-5-27 12:11 AM

1.疾病名稱:輪狀病毒感染
2.好發期:天氣轉涼時
3.傳染期(季節性):入秋時分 小兒應防前5大流行病 排行1
已經是夏天了,台灣今年的氣候異常乾旱,配合政府的省水政策是應該的,但不當的使用抽水馬達或地下水,也導致今年夏天的痢疾病例及急性腸胃炎病例似乎比往年更多了!其實每年在台灣會造成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原因大多是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顧名思義是一種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像一個個輪子的病毒,他們可以分為7種血清型別,由A型到G型。造成嬰幼兒腸胃症狀最多的是A型,少數是B型或C型造成的。
流行率遍佈全世界,但主要發生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或人口較擁擠的區域。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中,輪狀病毒是造成二歲以下兒童,因急性腸炎而需住院的最主要病原體;而在未開發的落後國家中,它常造成嬰幼兒因嚴重水瀉、脫水而死亡。輪狀病毒腸胃炎在歐美、加拿大等溫帶國家,最常在秋冬兩季發生,但在如台灣般的熱帶國家則感染季節不明顯。
4. 孩子病程徵狀:水瀉是最主要的症狀
在嬰幼兒中最常見的傳染方式是糞—口傳染。何謂糞—口傳染?就是病毒由幼兒的嘴巴吃進去,在腸胃道繁殖後,會由糞便中排出大量的病毒,又因為嬰幼兒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好,會把糞便中的病毒,藉由手的觸摸沾染在玩具或桌椅表面上,另一個健康的幼兒手沾到病毒後又放入嘴巴中,就會造成輪狀病毒腸胃炎。至於生病幼兒的傳染期有多長呢?輪狀病毒從病兒的糞便中排出會有十天之久,所以如果家裡有另外一位健康兒童,在這十天內都要小心被感染。另外輪狀病毒也可能經由咳嗽等空氣傳染,但機率較低。
輪狀病毒腸胃炎好發於三歲以下的的嬰幼兒,而潛伏期約有一至三天,也就是說從嘴巴吃到病毒後,一至三天後開始出現症狀。先有一至二天的持續嘔吐和輕微的發燒,接著嘔吐現象稍緩解後,出現逐漸嚴重的水瀉狀況,一天可拉5次到10次左右的水樣大便,嚴重時可能嬰幼兒只要一哭,就會從肛門噴出一些大便,大便中應該沒有血絲或粘稠狀白色黏液,而且大便應該會有很重的酸臭味。這種水瀉腸胃炎會持續約五至七天後逐漸恢復。
5.照護方式:止吐、止瀉、補充電解質
受輪狀病毒感染後,通常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但要小心的是,輪狀病毒最常侵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這種年紀的小孩可能會因為腸胃炎,引發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導致昏迷、抽慉甚至死亡。所以在照顧這種病嬰時要特別注意電解質水的補充。
適當治療減輕症狀
飲食以清淡為原則
輪狀病毒感染雖然是一個自限性(也就是不太會造成嚴重併發症)的腸胃炎,但因為大都是感染三歲以下的嬰幼兒,所以在飲食及水分、電解質的補充上,要特別費心照護,以免因為一個小小的疾病而導致抽搐或休克,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5-27 11:18 AM

1.疾病名稱:哮吼
2.好發期:3歲以下幼兒
3.傳染期(季節性):病毒感染是造成幼兒哮吼的主要原因,另外少部分是細菌性感染。到了冬季時病毒更加活躍,幼兒哮吼的比例就會增加。

4.孩子病程徵狀
1.幼兒通常會先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咳嗽、流鼻水、發燒,接著聲音沙啞。
2.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咳嗽時會發出像狗吠的聲音,可能合併喘鳴聲和呼吸困難。

因為受到病毒感染,會使會厭軟骨下方軟組織水腫,上呼吸道狹窄,壓縮氣流經過發炎的聲帶,而發出像狗吠或破銅鑼的聲音。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甚至會發生呼吸窘迫或呼吸衰竭。因此,發覺幼兒有明顯呼吸困難、臉色發白,就要盡快送醫治療。
如果是感染細菌性哮吼症則較病毒性感染更危險,除了有狗吠聲外,還會發高燒,病程變化很快速,需要緊急送醫。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1視病情給予腎上腺素噴霧、類固醇等藥物治療。
2給予氧氣及蒸氣治療,可改善呼吸窘迫問題。
3少數嚴重至無法呼吸時,需送醫接受插管治療。
4如懷疑是細菌性哮吼,多半應住院密切觀察,並給予抗生素治療。
照顧重點
* 可在浴室裡不停放熱水,或使用噴霧器所產生涼的水蒸氣來減輕症狀,每次讓幼兒吸入15分鐘左右。
* 多補充水分。
* 觀察留意病情變化,通常治療3~4天後哮吼情況應會改善,如病情未改善應再度就醫檢查。
* 哮吼也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因此,要避免其他幼兒的接觸,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5-27 06:21 PM

1.疾病名稱:冬季濕疹
2.好發期:冬季,特別是乾性膚質及異位性皮膚炎的幼兒。

3.傳染期(季節性):進入了氣候乾燥的冬季,幼兒容易因為皮膚乾燥,皮脂分泌較少,在兩頰、手臂外側、脖子的部位開始出現濕疹,特別是有異位性皮膚炎或皮膚乾燥的幼兒,到了冬季很容易就出現皮膚問題。

4.孩子病程徵狀:由於,濕疹的部位會有搔癢感,孩子常常忍不住去抓,結果越抓越癢,肌膚甚至會被抓破皮而滲血。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1必要時醫師會給予口服抗組織胺的藥物。
2適度使用皮膚藥膏來止癢,有時醫師會開立適合孩子的類固醇藥膏,家長可以放心使用,以避免孩子病情嚴重,不建議自行購買藥物,以避免藥效太強、使用錯誤藥物。
照顧重點
*冬天時,家長喜歡讓孩子泡熱水澡,但對於有濕疹問題的幼兒,洗澡時水溫切忌太高,否則更容易讓幼兒肌膚變乾燥。
*此外,沐浴用品應選用天然、過敏性低的產品,盡量不使用香皂,如果仍舊非常敏感或發作期,甚至只需用清水清潔即可。
* 洗完澡後或天氣乾冷時,可塗抹適量的嬰兒乳液或保濕性乳液。溼疹部位則塗抹醫師開立的藥物。
* 盡量穿著棉質、吸汗、舒適的衣服,避免毛料及不透氣、太貼身的衣服,以減少衣物磨擦,增加皮膚搔癢的感覺。
* 將幼兒指甲剪短,如果是嬰兒必要時可戴上手套,以免抓破皮。
* 應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及塗抹藥物,以免病情加重。
作者: 渴望幸福    時間: 2010-5-28 11:46 AM

回復 1# gigi

1.疾病名稱:病毒疹
2.好發期:病毒疹,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玫瑰疹,它易在六個月到三歲年齡,尤其以一歲左右最多。 它一年四季都可能會發生,但以晚秋及早春比例最高,通常以飛沫傳染為主,潛伏期約十到十五天。
3.孩子病程徵狀:會先發高燒3.4天,沒什麼其他的病症,驗尿跟大便都正常,只有驗血有呈現
發炎指數偏高,白血球數也正常,食慾不好,接下來就開始在臉上出現很像玫瑰疹的疹子,大約1.2天內,開始全身長滿疹子,還出現耳後淋巴結腫大,但是,出疹子後燒就退了。
4.照護方式:醫生建議讓孩子待在涼爽的地方,讓她盡量補充水份就好^^(只是因為疹子的關係,孩子會變得很煩燥,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耐心了)
ps。以上是我個人的親身體驗,僅供分享^^謝謝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6-7 09:06 PM

1.疾病名稱:病毒疹
2.好發期:皮膚出疹子在幼兒是蠻常見的,可造成皮膚疹子的病毒有上百種,但真正有命名的疹子只有數種而已,如麻疹、德國麻疹、玫瑰疹、水痘、口手足疹、川崎病疹等等。絕大多數的疹子都是沒有名字的,醫生們稱呼為〝病毒疹〞。
3. 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
 家長時常會想知道寶寶出的是什麼疹子,但醫學上欲知是何病毒或細菌引致的疹子,需要抽血、驗大小便、、、等等,而能檢測的種類又十分有限,所以常是寶寶抽了許多血,做了許多檢查,結果是不知道!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疹子本身看起來蠻可怕,但是常是無害的,因為︰

1.多於二、三天內自然會消退。
2.疹子多於疾病的後期出現,當看到疹子時,表示此病快要恢復了。
3.不需要塗抹任何藥物。
4.病毒感染多見有皮疹,細菌感染則少見有皮疹,而病毒的疾病多為會自癒的良性病。有時寶寶已經打過麻疹預防針了,為何還會再出疹呢?或寶寶已經出過疹,為何又出疹呢?因為許多疹子看起來相似,但卻由不同病毒感染所產生的。
目前國內對幼兒的保健都很重視,許多預防接種都在進行著,所以只要寶寶確定是按時接種了,應該不會再得到同樣病毒的感染了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6-7 09:19 PM

1.疾病名稱:流感
2.好發期:一年四季
3.傳染期(季節性):到了冬天因為氣候寒冷、門窗緊閉、少運動、抵抗力下降,是流感易流行的原因
4. 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
高燒、全身痠痛、咳嗽、流鼻水。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1根據症狀給予退燒、止咳、治療鼻塞、流鼻水等藥物。
2多喝水、多休息,使體力盡快復原,以對抗病毒。
3發生併發症時,例如肺炎、腦炎,嚴重時要住院治療,特別是幼兒及老人需更加注意。
4目前有一種抗流感病毒的藥物,這種藥物可以減輕症狀的嚴重性、縮短病程,但必須在症狀開始的48小時內服用,才有效果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6-7 09:29 PM

1.疾病名稱:肺炎
2.好發期:各種年齡
3.傳染期(季節性):
肺炎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也就是肺氣泡發炎)。幼兒常見細菌病原體有肺炎雙球菌、葡萄球菌、嗜血桿菌、鏈球菌等;病毒病原體有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等,原則上3歲以下的幼童以病毒性肺炎為多。到了學齡兒童或年齡較大的兒童,則要考慮黴漿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

4. 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
有高燒、呼吸急促、煩躁不安、乾咳或是咳帶痰的情況,細菌性肺炎還會有胸痛的狀況,幼兒通常不太會表達,但會出現不舒服的表情。如果是嬰兒則要留意是否有活動力不佳、胸骨凹陷、唇色發紫、呼吸困難等症狀。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1.常用的藥物有抗生素、袪痰劑、止痛劑、解熱劑等。細菌性肺炎採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七至十天之內,多可治愈。病毒性肺炎,多半只能針對症狀,採止咳、化痰的支持性療法,但呼吸道融合病毒可引起嚴重症狀,在一些先天性心臟病、肺支氣管發育不良、慢性肺病病人可給予抗病毒藥物(ribavirin)。至於黴漿菌所引起的肺炎則使用紅黴素治療。

2.輕微者可門診用藥治療,嚴重者需住院治療。
照顧重點
*多休息、多喝水、其他幼兒盡量與患者保持距離。
*必須遵照醫師指示將藥服用完整個療程。
*如果幼兒罹患感冒後,症狀沒有減緩,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畏寒、咳嗽等症狀,就要留意是否有併發肺炎的問題。
*如有呼吸窘迫的問題,需盡快送醫。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8 10:43 AM

1.疾病名稱:
沙門氏桿菌 【Salmonella enterica】
2.好發期:
一般嬰幼兒、老人、免疫機能不全之病患(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患者、愛滋病患)較易引起嚴重之臨床病徵。
3.傳染期(季節性):
好發於每年的五月至七用炎熱季節。由於天氣潮溼酷熱,而給予沙門氏菌繁殖的最佳機會
4.孩子病程徵狀:
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 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
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 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   38-40℃)、噁心、嘔吐 ,症狀持續 2─3天後會痊 癒,但有 5 % 的人會成為 帶菌者。死亡率依年齡而 有不同,老年人較高,約 為15%,一般人約在2%以 下。
5.照護方式:
治療:
支持及症狀治療。若病患年齡太小、疾病很嚴重、本身已知免疫不全症、或細菌擴散到血液、其他器官等,醫師才會開抗生素治療。否則,給予一般沙門氏桿菌腸胃炎病患抗生素治療,反而會使其易成為帶菌者。
併發症:
沙門氏桿菌腸胃炎的併發症,最常見的是嚴重的腸炎,造成“毒性巨大結腸症”,甚至於難以預期的腸穿孔,有時醫師會在孩子的肛門,裝置一條引流管,有時須要請小兒外科醫師開刀,直接將引流管放在病得最嚴重的腸子內,有時得切除病得太嚴重的腸子,以挽救孩子生命。
罕見的情況下,沙門氏桿菌會擴散到其他器官,造成瀰漫性發炎或局部化膿。
預防方法:
  1. 加熱:  
         沙門氏桿菌廣布於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尤其是家禽、食物(如:牛奶、蛋類、肉類製品等)、水。它對熱的抵抗力亦很強,在70℃時,需經五分鐘;60℃時,需經十五至三十分鐘;55℃時,需經六十分鐘才能殺死。故食品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二次污染。
  2. 注意手部衛生:
         烹調食品前,應先以清潔劑或肥皂充分洗滌手指及手掌,再以自來水沖淨後,以烘手器或擦手紙巾擦乾(不可用毛巾或手帕擦乾),才可調理食品。
  3. 防止病媒侵入:  
         應撲滅或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侵入調理場所,也不將狗、貓、鳥等動物帶入調理場所。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8 10:56 AM

本帖最後由 lyc5868 於 2010-6-8 10:59 AM 編輯

1.疾病名稱:
自閉症(一般稱:星兒)
2.好發期:
自閉症的病徵會在18個月時開始出現,通常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
3.傳染期(季節性):
先天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
4.孩子病程徵狀:
一、人際關係的障礙:
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因此從幼兒起,便可能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不怕陌生人、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缺少一般兒童的模仿學習、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與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多方面的困難。
二、語言和溝通障礙:
自閉症在了解他人的口語、肢體語言,或以語言、手勢、表情來表達意思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難。約有50%的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有言語的自閉症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特徵。
三、行為的同一性:
自閉症兒童常會有一些和一般兒童不一樣的固定習慣或玩法,如出門走一定路線,特殊固定的衣、食、住、行習慣,狹窄而特殊的興趣,玩法單調反覆缺乏變化,環境佈置固定等,如果稍有改變,就不能接受而抗拒、哭鬧。
5.照護方式:
(1) 生物醫學療法 (Bio-medical Intervention)  (具爭議性及仍在科學驗証中)
螯合療法 - 去除重金屬 或 簡稱”排毒療法” (Chelation)
二甲基甘胺酸補充治療 (Dimethylglycine, DMG)
食物過敏減敏及食物不耐的禁忌食物控制 Food Allergy & Inconsistence
無麩質和無酪蛋白飲食療法 (Gluten Free, Casein Free Diet, GFCF)
低糖飲食 (Low sugar diet)
控制飲食及營養補充療法 (Diet Control & Supplement)
高劑量維生素B6配合鎂的治療
抗真菌治療
抗酵母菌治療
免疫療法
備註:有關上列”生物醫學療法”的成效和理論基礎,仍然在發展中,相關的系統和科學化研究及驗証報告,仍然未為西方主流傳統醫學所接受及認可。上述”生物醫學療法”必需由曾接受生物醫學療法培訓和合資格註冊醫生,進行檢測、服食處方藥物及監督治療進展。自閉兒家長及照顧工作人員,絕對不應自行從事”生物醫學療法”,此舉有可能危害自閉兒健康及生命安危。
(2) 行為、語言、溝通及人際社交治療 (已有全面及科學化實証檢驗,証實普遍有效於自閉兒的治療法)
應用行為分析 (ABA) - 密集式訓練
地板時間 (Floor Time)
早期深度行為干預,又簡稱 Lovaas 早期教學法,發源自於ABA
職業治療 (Occupational Therapy)
人際關係療法 (RDI)
感覺統合治療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結構化訓練法 (TEACCH)
語言行為干預 (Verb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ABA) ,發源自於ABA。
備註:部份上述治療方法同時兼具備語言、溝通及人際社交訓練;故亦有統稱上列項目為”行為治療方法”。
(3) 行為、語言、溝通及人際社交治療 (仍有待全面及科學化驗証其對自閉兒的普遍性治療成效,部份治療方法可能有效應用於個別案例,或適用於其他特殊需要兒童)
藝術治療 (Arts Therapy)
心智解讀 (Mind Reading)
家居行為訓練 (Home Based Behavior Training)
音樂治療 (Music Therapy)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訓練 (PECS)
遊戲治療 (Play Therapy)
遊戲文化介入法 (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源於RDI的發展和延續
社交溝通、情緒調適、及行為輔助訓練 SCERTS
社交故事 (Social Story)
言語治療  (Speech Therapy)
運動治療  (Sport Therapy)
電腦輔助教學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鷹架式語言教學
職業訓練  (Vocational Training)
註譯:遊戲文化介入法PCI是臺灣楊宗仁教授授結合華人社會文化,對人際關係療法RDI的發展和延續。研討專案的形式多樣,結合實際操作,有效解決自閉症兒童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4) 精神科藥物治療  Psychiatric Medication
精神興奮藥物
鎮靜情緒藥物
抗癲癇藥物
Amphetamine, Clyert, Clonidine, Ritalin,
(5) 自閉症的另類療法 (只有個別案例,未有全面科學化實証基礎的治療法)
針灸治療  Acupuncture
聽覺統合治療Auditory Integration Therapy
爬行療法Dolman / Delcato Method
海豚療法 Dolphin Therapy
輔助溝通訓練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擁抱療法 Holding Therapy
氣功  Qi Gong
舌針治療  Tongue Acupuncture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8 11:17 AM

本帖最後由 lyc5868 於 2010-6-8 11:25 AM 編輯

1.疾病名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2.好發期:
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精神失調。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
大約有 4% 的成年人也患有 ADHD
3.傳染期(季節性):
現時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實任何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ADHD 具有高度的遺傳性,常會影響數位家庭成員
4.孩子病程徵狀:
ADHD有3大類症狀,亦即注意力缺損、過動以及衝動。注意力缺損症狀包括不注意、粗心犯錯、不專心聼、無法完成任務、不遵守指示以及容易分心。過動及衝動症狀包括打架、過度愛說話、在不適當的時間四處亂跑以及打斷他人。有些病人具有較多過動及衝動症狀,但也有些病人具有較多注意力缺損症狀。有些病人則同時具有這3類症狀。
成人的ADHD症狀包括注意力缺損、不易開始執行任務、衝動、作白日夢、日間瞌睡、訊息處理速度慢、不易學習新事物、易怒、缺乏動機、對批評過度敏感、健忘、自尊心低以及必須特別努力才能維持條理。主要呈現注意力而非過動問題的成人通常被稱為注意力缺損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
許多人有時候也會出現這些症狀,但ADHD患者的症狀顯然多於同年齡層的人,且症狀必須持續至少6個月,才能確診罹患ADHD。
在教室內的行為觀察:
一個有ADHD的學生,在課室內可能有以下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不能作為其患病的確診,因為其他病症的患者亦會出現類似的病徵,但可以作為轉介與學校社工的指標。有「手腳搖動」的行為,即俗語所謂的「坐立不定」,這些孩子通常在不同成長階段之特徵有所不一:
在幼兒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特徵,包括:
動來動去。
打人。
睡眠量少。
吃得少。
氣質特別(Difficult child)。
適應度差。
注意力分散。
反應強度,要什麼非要到不可。
愛哭愛鬧。
規律性差。
在小學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特徵,包括:
不聽話。
說謊。
偷竊行為。
罵人、頂嘴。
打人。
功課差。
常被打罵。
頭痛、肚子痛的身體化症狀開始出現上課不專心。
在國中期與高中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特徵,包括:
不考慮前因後果。
藥、酒濫用。
身體化症狀多。
焦慮症。
憂鬱症。
自殺率高。
5.照護方式:
目前可用於治療ADHD患者的數種方案包括各種醫藥治療、行為干預、以及教育療法。
醫藥治療
針對ADHD的一線藥物為興奮劑,其中包括諾華公司的立達寧(Ritalin,台灣譯作利他能(methylphenidate))、沙爾公司的Adderall(安非他明產品,主要成分為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和laevoamphetamine salts)、Ovation製藥公司的Desoxyn(學名為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等。由於幾乎所有針對ADHD的藥品都被美國緝毒署劃分為二級管製品(Schedule II,即指有高度濫用可能性的藥品) Alza Corporation公司的Concerta(台灣譯作專思達,有18MG和36MG兩種規格)),在台灣被列為第三管制藥品,以防濫用
但concerta有很大的副作用,如:頭痛、胃痛、喪失食慾、失眠等,6歲以下的兒童不適宜服用。
Eli Lilly台灣禮來公司的思銳(strattera,有效成份為阿托莫西汀Atomoxetine)為非中樞神經刺激藥物(興奮劑) 主要副作用有:胃腸不適、食慾不振、疲倦、情緒變化等。
一般來說,以藥物治療注意力不全過動症的效果相當顯著。使用此類藥品的小朋友,八成以上可以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與人際衝突的症狀。而且小朋友的社會性互動及人際關係也都會有改善。
行為干預
對於各種感覺過敏的患者,可以透過測試患者的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由內耳控制身體的平衡感之類的能力)發現,並透過感覺統合訓練治療。
非藥物治療
遊戲治療:
藉由類似遊戲的方式找出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幫助兒童發現本身的問題,並透過遊戲方式表現出內心的情緒,尋獲適當的行動與對策方式以及發掘適當的改善技術為目的。
認知行為治療:
這項治療為,確認注意力散漫及過動、不愛遵守規律及反抗、憂鬱或因情緒不安感到困擾之兒童,其不適應性的認知。幫助他們將其轉換成適應性的活動,並教導他們如何找到對策去因應特定的狀況,以及本身調整自我行動的方法。兒童可透過該治療學習正面的思考方式,與更具效率的社會性技術以及應對方法。例如:養成遵循學習進度、準備上課時需要的物品等之習慣。
與家長老師的會談與行為治療:
治療的焦點放在正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兒童,或自我思考、自我行為調整能力尚未成熟的兒童。這項治療的重點為透過家長或老師的介入,由他們擔任行為治療的執行者,改變兒童的環境與行為。
以關懷、獎勵及練習等的方法,來教導不聽從的、不守規律、不遵守時間、不會整理及規劃、行為上有問題,以及在交友方面有困擾的兒童。
增加專注力與思考力的認知課程:
這項課程設計有趣、多樣化的認知課題,目的在於提高記憶能力及聽覺、視覺上的專注力;並培養創意、問題解決能力與思考能力。
憤怒調整訓練課程:
這項課程的目的在於深入了解自我本身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了解本身憤怒的情緒,以適當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內心感覺,以及提昇解決自我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此項課程以無法調整自我情緒或具攻擊性、衝動、無法了解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及與他人相處情緒或氣氛的兒童們為實施對象。
基礎學習課程:
由於 ADHD 兒童有注意力缺失現象,以至於在學校的學習能力方面,會出現比自己實際智能落後的現象。
在實施基礎學習課程時,我們讓入學前的兒童認識數字與文字,以加強數字概念、聽說能力、寫字訓練等的方法,減少他們日後適應學校生活時,產生的困擾與問題。
如為國小學生,且其學習方法或讀書習慣不當時,以集中管理的方式,幫助他們克服困擾的科目,以讓其找回自信為目的。另外,針對注意力散漫的兒童,實施集中注意力的訓練,教導他們學習課業的技術與技巧。
ADHD的迷思與正確觀念是需要被釐清的:
迷思:ADHD長大就會好了。
事實:研究報告指出,將近60%的ADHD小孩在成人時期仍有ADHD症狀。
迷思:ADHD是由不當的管教所造成。
事實:ADHD是一個神經生理疾病,環境會影響ADHD行為,但是並不會造成ADHD。
迷思:ADHD被過度診斷。
事實:ADHD是最常見的孩童疾病之一。當處方的案例增加的時候,大部分的醫療專家希望能夠使用更好的診斷和治療。
迷思:即使發現是ADHD,忽略它也許是個比較好的方式。
事實:研究報告指出在不治療ADHD的情形之下,小孩較容易有藥、酒濫用的情形。並且在學校和工作的問題以及個人的關係上都會發生不好的狀況。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9 02:10 PM

1.疾病名稱:
胃食道逆流
2.好發期:
嬰幼兒期約為5-15%,兒童期不到10%,青少年可能比較高些,而成人的盛行率又比青少年高
3.傳染期(季節性):
人的食道與胃之間有個括約肌,嬰幼兒未完全成熟,「食道下括約肌」力道不夠,使得食物容易自胃逆流而上。兒童期的胃食道逆流大多數導源於情緒不穩定或飲食不當的因素。
4.孩子病程徵狀:
因發生的次數及逆流物是胃酸或食物不同,胃食道逆流可能造成患者不同的不適症狀,如:胸口有灼熱疼痛感(俗稱火燒心)、覺得口內有苦鹹味、引起咳嗽、造成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嘔吐…等,逆流的胃酸、內容物長期間接觸並侵襲食道,除會造成食道黏膜的發炎、潰瘍外,若逆流至口咽,呼吸時不慎吸入胃內容物至氣管及肺中,便有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此外氣喘的患者,也有可能因吸入物刺激呼吸道,而導致氣喘的發作。
未滿週歲的正常嬰兒都會有輕微的溢奶現象,這是因為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約肌閉鎖不全。人的食道與胃之間有個括約肌,嬰幼兒未完全成熟,「食道下括約肌」力道不夠,使得食物容易自胃逆流而上。這種現象大多數在5到6個月大時會逐漸減輕,而到一歲或一歲半時完全消失。不過有些時候,餵奶方式不適當,使得寶寶吞入大量的空氣,也常常是嬰幼兒溢奶的原因。如果溢奶情況較嚴重的,則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一些腦性麻痺、先天性心臟病、或有腸道畸形的小病患尤其容易有此問題。其症狀常在出生幾天後開始出現,有溢奶、嘔吐、胸口灼熱感、貧血、營養不良、體重增加不理想等表現;輕重不一。有時會有吸入性肺炎、食道炎等併發症。
5.照護方式:
一般治療方式可分為內科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二類,醫師診療後會依患者病情輕重,決定藥物治療或者施行手術治療。
內科保守與藥物治療:
第一階段:
著重在生活型態調整。對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輕微的嬰兒,在餵奶後不要太快躺下,先維持直立或半直立的姿勢、或將頭部抬高就會改善。趴睡或右側躺效果也不錯,但趴睡要小心「嬰兒猝死症」的問題。胃的排空時間與姿勢有關,趴睡是最快的,其次依次是右側躺、平躺、左側躺。排空時間越快,胃內飽脹的壓力越快解除,吐奶或溢奶的問題就會減輕。只是統計上趴睡發生猝死的機率較高,所以右側躺是較好的選擇。
另外,寶寶剛喝完奶時,盡量避免一些搖晃、激烈哭鬧、或其他會使腹壓增加的動作,像換尿片時動作要輕柔不要壓迫到肚子。
此階段另可考慮使用一般制酸劑如胃乳片或食用一些如蘇打餅乾之類的食物以減少胃酸,緩和症狀。至於少量多餐,牛奶中添加榖類製品或使用低溢奶配方奶粉也有幫忙。
第二階段:
以增加食道蠕動、提升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和抑制胃酸的藥物加以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制酸劑、Histamine受體拮抗劑(H2-blocker,包括raniditine,famotidine及nizatidine)、及質子幫浦抑制劑(PPI,Proton Pump Inhibitor,包括omeprazole及lansoprazole等)。
第三階段:
當藥物治療失敗或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以手術的方法改善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目前大約有15─20%對內科療法不佳的病患可以考慮外科療法。
外科手術治療:
常見的適應症包括反覆性消化道出血、需長期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不理想、反覆性吸入性肺炎或生長遲滯等,目前已有腹腔鏡的手術治療方式。外科治療手術主要多在於加強賁門的壓力,或改變胃與食道的角度,增進括約肌功能減少逆流的發生。比如目前最常用之胃底折疊術,即是將腹部切開不到1公分的小開口,再伸入腹腔鏡進行手術,將部份的胃捲繞包圍住食道下端,以增加食道下端的阻力,便可減少胃內容物逆流的發生。這種腹腔鏡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比較,傷口小、恢復極快,而成功率一樣,因此已經是外科治療的首選。
內科保守治療雖然短期成效好,但是一旦停藥,症狀復發率也高。而外科手術長期成功率高(正常小孩約90%,腦性麻痺小孩約70-80%),利用微創手術傷害相當小,因此外科手術在西方國家,已是越來越普及。長庚兒童外科,在腹腔鏡胃底折疊術 ( laparoscopic Nissen's fundoplication ) 有目前台灣最大的手術量,目前手術成功率在90%左右。大部分兒童在手術後,嘔吐改善、體重明顯增加、消化道出血消失,平均手術時間約90分鐘。因此腹腔鏡胃底折疊術是治療逆流最後一道,也是最有力的防線。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9 02:19 PM

1.疾病名稱:
嬰幼兒沙門氏菌感染─傷寒
2.好發期:
兒童發病則以學齡兒童較為多見。
3.傳染期(季節性):
每年的七至十月份(夏初及秋初之間)
4.孩子病程徵狀:
沙門氏菌引發的急性腸胃炎,常人體在接觸污染的食物六至八小時後發作,感染初期症狀以惡心、嘔吐及腹絞痛最常見;接者,出現帶有黏液或血絲的腹瀉,偶有水瀉。且合併有頭痛、不適、肌肉痠痛、發燒;此時,若施以支持性療法,上述症狀一般於二至七天內緩解。
  一旦併發菌血症或局部感染,則會有發燒、寒顫、發汗、厭食等症狀,可持續數天到數週之久。如果血液培養呈陽性反應,約一成沙門氏菌菌血症患者併發局部化膿性感染;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骨骼、關節腔、腦或腦膜、肺,其次為腎臟、心內膜、心包膜。一般說來,沙門氏菌腦膜炎常見於嬰幼兒,預後通常不好,即使存活,也可能有神經學方面的後遺症。
5.照護方式:
沙門氏菌腸胃炎若無併發症。不須給予抗生素治療,否則,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洩的時間。如果感染者走出生不足三個月嬰兒、罹患惡性腫瘤者、免疫功能不全者、接受免疫抑制性藥物治療或有嚴重結腸炎等高危險群,則須小心使用抗生素。
絕大多數的兒童,若不幸得到沙門氏菌感染,是以急性腸炎來表現,通常病兒會有發燒、腹痛及腹瀉的症狀,大部分的沙門氏菌腸炎經過症狀治療,都可以在1-2週內康復。但是有少數病人,卻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脫水、敗血症、腦膜炎或是腸阻垂、腸穿孔,對於這一群病人,如能早期診斷,並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是最重要的課題。
研究發現年於較小(3歲以下),病發時有嚴重血液學的變化(白血球上升,不成 熟白血球增加及急性發炎指數上升)及感染到某些較侵犯性的血清理,是發生腸道外沙門氏菌感染(如敗血症或腦膜炎)的重要危險因子。
很少數厲害合併症如:嚴重腸炎,導致腸子破裂而需要緊急開刀治療,根據分析,持續高燒超過4天,嚴重腹脹、感染指數持續升高,X光願示大腸前後徑大於5公分,超音波顯示嚴重腸壁腫大均在統計學上。明顯與發生腸子破裂有相關性。
治療這些重症沙門氏病童,適時矯正脫水及早給予有效的第三代抗生素與腸導減壓(包括插胃管與肛管引流腸液、糞便、空氣),可以 減少腸子破裂的產生,並可縮短病程。
防治上,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特別是家裡有飼養家禽、家畜,或是有養寵物的,應適善處理糞便或分泌物, 並應多洗手,勿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沙門氏菌一般在攝氏55度以上一小時或60以上15分鐘即可被殺死)。
針對沙門氏菌腸胃炎,目前市面上有三種疫苗可用
一、注射型,對四至七歲兒童保護效力為51-76%;
二、口服型,保護效力可達96%。但六歲以上兒童方可接種;
三、肌肉注射純化多醣體疫苗,
    保護效力為64-72%,兩歲以上兒童接種才有效。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9 02:27 PM

1.疾病名稱:
呼吸融合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2.好發期:
兒童二歲前幾乎都會得到感染,之後在每次流行期再感染機會大約10~20%,年紀愈大感染機率愈低,嚴重度也愈低。在高曝露率的場所如托嬰中心,這些比率都會提高(首次感染100%,再次感染60~80%)。老年人冬季住院,10%是由RSV引起的,且造成約10%的死亡率,跟流行性感冒病毒差不多。
3.傳染期(季節性):
全世界都有且每年發生,北半球流行期為每年1~3月,但遲至6月或提早至12月也有可能。
當幼兒感了細支氣管炎,特別在發病的前數日,發燒、咳嗽、流鼻水的症狀發生時,當咳嗽之時及打噴嚏之際,病毒隨著飛沫擴散出來,囗腔及鼻腔內的分泌物均可呈現感染,持續期間約為一週或更久。
在家族中應如何避免其他人員的感染,應適當的注意及處理用過的擦臉面紙,適當的洗手,為預防病毒擴散的方法。當幼兒沒有發燒,飲食正常,精神充足之時,則可以繼續參加一般性的活動或繼續托兒管理,輕微的咳嗽及流鼻水是不要緊的。
4.孩子病程徵狀:
1. 6個禮拜大至2歲的寶寶:通常會有明顯的症狀,且侵犯下呼吸道而造成細支氣管炎和肺炎,而無症狀的RSV初次感染是非常少見的。另外,RSV的感染常造成低血氧,嚴重的病人經常會伴隨著發紺、肋骨下凹陷、胸骨上凹陷,或者出現鼻翼搧動等症狀。
2. 較大的小孩和大人的再度感染:較無明顯的症狀,一般來說,年紀越大發病的機率越低,症狀也較輕微,是以上呼吸道感染來表現,包括流鼻水、鼻塞、咳嗽、喉嚨發炎及喉嚨痛。
3. 新生兒:RSV的感染較少發生在四週以下的小孩,但若是新生兒感染,表現則跟其他較大的小孩不同,可能只出現窒息這個唯一症狀,也或許會以昏睡、暴躁不安或者食慾不振來表現。
4. 高危險群的寶寶:包括早產兒、支氣管肺葉發育不全、先天性心臟病(包括肺高壓)、先天及後天免疫不全和囊狀纖維化症(cystic fibrosis)的小孩。這些常需要更久的住院或氣管插管,甚至會造成死亡。例如早產兒受RSV感染時,容易造成窒息、肺部塌陷或肺部膨脹,而需氧氣治療,甚至用上呼吸器。而正常心臟功能的小孩受RSV的感染時,心臟功能並不會受到抑制;但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孩受RSV感染時,就需要更多的加護治療。
除此之外,中耳炎是最常併發的細菌感染。百日咳也經常與RSV同時感染,曾有報告指出,在29個感染百日咳的小孩中,裏面有14個小孩同時感染RSV,而以上的併發感染皆要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5.照護方式:
一、支持性療法
很多受RSV感染的小孩會有缺氧的情形,所以有受RSV感染下呼吸道的小孩,都應用脈博血氧計來監測血氧濃度,若血氧濃度小於95﹪就需要住院。潮濕氧氣的治療最為重要,可維持病人呼吸順暢,大部份是給予40﹪的氧濃度。另外,急性呼吸酸中毒(PH<7.25,PCO2>60 mmhg)、嚴重缺氧(在40﹪氧中,動脈血氧PaO2<60mmHg)或者是經常性窒息(apnea),這些都需要呼吸器的治療;給予足夠點滴治療也是非常重要,並要注意保持電解質的平衡。
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適用嗎?
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來治療細支氣管炎仍具有爭議性,但有很多報告指出,用支氣管擴張劑來治療細支氣管的病人是有效的,尤其是年紀愈大的小孩愈有幫忙。
而使用類固醇來治療細支氣管炎的病人,亦是一個爭論的問題,大部份的報告認為,用全身類固醇來治療的效果不大,但也有很多用吸入性類固醇來治療細支氣管的報告指出是有益處的。
二、Ribavirin抗病毒藥物治療
Ribavirin為類似核甘結構之人工合成物,結構與鳥糞核醣甘及肌核甘相似,可干擾messenger RNA的傳遞,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且不會嵌入宿主之RNA或DNA。目前已有諸多文獻指出,使用ribavirin治療RSV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果:
(1) 感染RSV的嬰兒在接受ribavirin治療後,其胸部凹陷、囉音、咳嗽的狀況及動脈血氧濃度都有所改善,並在統計學上優於對照組。
(2) 患有支氣管發育不良或先天性心臟病而合併RSV感染的幼童,發病72小時內使用ribavrin,較對照組明顯減少發燒、流鼻水、喉嚨痛、頭痛、結膜炎的症狀。
(3) ribavirin也被認為在得RSV感染時可保護肺功能;ribavirin治療組的病人雖在入院時症狀較對照組嚴重,但出院時肺功能測驗卻得到較佳的結果。
(4) ribavirin也可縮短呼吸器使用的時間,減少住院天數。
(5) RSV感染後,病毒死亡的時間,對照組平均為4.3天;而使用ribavirin治療組則僅為2.7天。
Ribavirin需選擇性使用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ribavirin需選擇性使用於下列病人併發RSV下呼吸道感染時:
(1)病患因其他疾病而併發先天性心臟病(包括肺動脈高壓)、肺支氣管再生不良、囊狀纖維化症(cystic fibrosis)、其他慢性肺病,以及早產兒、先天或後天免疫缺乏兒童。
(2)嬰兒病況嚴重者。
(3)病況加劇之住院嬰兒、小於6週大的寶寶,本身有多重先天性畸形、神經或代謝疾病(例如腦性痲痺、重症肌無力)。
ribavirin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1. 支氣管收縮、痙攣。
2. 對皮膚黏膜有刺激性。
3. 在實驗的動物上造成畸型胎,但人類尚無報告會產生畸型胎。
三、抗生素的治療
除非有併發中耳炎或細菌性肺炎時才使用抗生素,若使用預防性的抗生素反而會適得其反。
如何杜絕病毒入侵
1. 勤洗手:RSV的傳染途徑主要是藉由手指接觸病人的分泌物,所以洗手是一個預防小孩得到RSV感染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家中有高危險群小孩更要注要洗手,以避免小孩受到RSV的感染。
2. 至少哺餵母奶一個月:哺餵母奶超過1個月可減少RSV的感染,且母親有抽煙者亦會增加小孩受到各種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所以一定要鼓勵母親餵食母奶超過1個月並戒煙,以減少小孩受RSV的感染的機率,尤其是有危險因素小孩的家庭。
3. RSV-免疫球蛋白:多篇報告記實有預防和治療的效果,所以在臨床上亦可考慮用RSV-免疫球蛋白作用預防和治療RSV感染之用。
4. 疫苗仍在研發中:在1960年代第一個死疫苗即出現,但使用後反而加重了病人的病情,另外還有減毒疫苗和分子生物合成的F蛋白和G蛋白的疫苗都已發明出來,但仍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但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合適的疫苗發展出來,這時RSV的感染就可以大大的減少了。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11 10:46 AM

1.疾病名稱:
脂漏性皮膚炎
2.好發期:
正常人中,有兩大年齡層的人易得脂漏性皮膚炎,一是介於三十到六十歲問的成年人,每一百個人中約有二至五個人有此困擾,另一好發人口,則是四個月以下的嬰兒
3.傳染期(季節性):
真正造成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目前仍然不明,但有幾種說法:
1.皮脂腺分泌旺盛:在出生後三個月內,正是嬰兒分泌皮脂腺最旺盛的時候,在出生後六個月之後,皮脂的製造量就會漸漸降低,一直到青春期才會再回復,這段時間,恰好與嬰兒的脂漏性皮膚炎出現的時間相同,所以有人推測可能與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
2.感染說:在正常皮膚上有一種喜歡與脂肪共生的皮膚芽胞菌,在脂漏性皮膚炎的嬰兒病灶上,常常會發現有較多的這種微生物,所以有人認為它是致病原。
3.營養說:過去發現在二次大戰末期營養缺乏的那段時期,常見嬰兒的脂漏性皮膚炎,所以推測可能與營養缺乏有關,尤其是一些營養不良的母親所哺育的嬰兒,較常有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人嘗試給予這些母親維生素H(Biotin),嬰兒皮膚症狀就明顯改善,但是並不是每個病例給予維生素H之後,都一定獲得改善。
4.內分泌說:可能與母親遺留的雄性素影響有關。
5.遺傳說。
4.孩子病程徵狀:
脂漏性皮膚炎是指在脂漏性區域反覆發作的皮膚炎。這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好發於一歲以下的嬰幼兒﹑18至40歲的成年人及老年人。常見的脂漏性區域包括皮脂腺分佈稠密的部位如頭皮﹑眉毛﹑鼻側﹑嘴邊﹑耳朵及耳後﹐有時在眼皮﹑胸前﹑肚臍及會陰部也會發生﹐發作時頭皮屑呈現大塊落屑﹐其他患部也會有發紅及脫皮的現象。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會再發的皮膚炎﹐與體質有關﹐會有遺傳性,可以治療控制但不能根治。
脂漏性皮膚炎的意義就是在人體擁有最多皮脂腺的皮膚,產生了皮膚炎的意思。包括頭皮、鼻翼兩側、眉毛、耳及前胸都是人體皮脂腺最多的地方,也是脂漏性皮膚炎最好發的部位。這些地方的皮膚,會有發紅及脫皮的現像;偶有發黃及油膩的皮屑。有點癢又不會太癢,是最常的表現。脂漏性皮膚炎在頭皮上,輕者以頭皮屑、頭皮癢來表現,而厲害者會在頭皮上產生紅色帶有厚皮屑的斑塊。在臉部的表現,以眉上、眉間、鼻側、下巴、耳前或耳內的發癢、或發紅性脫屑為主。頸部、前胸或後背的病灶,則以溼疹樣紅斑來表現。
大體來說,人體最多皮脂腺的部位,也是最容易出現脂漏性皮膚炎的地方。頭皮及臉上的T字部位﹝像是眉毛內側和鼻翼外側﹞是最好發的地方,其他像耳後,耳殼內,甚至外耳道都是常發生的地方。至於前胸,女性乳房下及會陰部也有皮脂腺的存在,也是可以發生脂漏性皮膚炎的。
5.照護方式: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治療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治療不難,一般輕微不必治療,較厲害時,因為嬰兒皮膚較細嫩,醫生會建議使用輕量的外用類固醇藥膏塗抹,可達到不錯的效果。有些家長聽到類固醇藥膏便退避三舍,其實不需如此緊張,因為皮膚在發炎狀況時本來就需要擦點有消炎性的藥膏,否則嬰兒覺得不舒服而搔抓,反而容易抓破皮留下疤痕,甚至導致細菌感染。醫師會選擇適合小朋友使用的藥膏,能達到治療效果而不留副作用。   
對於頭皮上的黃黑皮屑,可用植物油 ─ 搓麻油(茶油),但不一定要用麻油,用橄欖油也可以,先將嬰兒的頭皮抹濕,再將油抹上,半個小時後洗掉,皮屑也會跟著脫落。
成人型脂漏性皮膚炎原因及治療
造成脂漏性皮膚炎發作或惡化的原因有下列幾項﹕
身體不適或有重大疾病時﹐如感冒﹑住院﹑開刀…等。  
不正常的生活習慣如常熬夜﹑便祕…等。  
不穩定的情緒如工作壓力﹑焦慮﹑興奮…等。
過於油膩或刺激性的飲食。  
皮屑芽苞菌的感染。
避免脂漏性皮膚炎發作及治療注意事項﹕
1. 規律的日常生活及生活習慣最重要,要有充分的休息、睡眠,大便要規律及通暢。
2. 減少自己的工作壓力及焦慮不安、興奮等不穩定情緒。
3. 較清淡﹑均衡的飲食﹐避免太油膩的食品、香辛料及酒。
4. 頭皮病情輕微時可用一般洗髮精或抗屑洗髮精洗頭﹐用溫水沖洗,以指腹輕輕按摩頭皮﹐絕對不可用力抓洗,以免抓傷頭皮或造成皮膚發炎惡化。
5. 頭皮病情嚴重時須使用藥用洗髮精洗頭, 您應至皮膚科醫師處看診。
6. 皮膚症狀出現時,一天兩次局部外敷醫師指示的藥物,可以改善症狀。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11 10:57 AM

1.疾病名稱:
小兒斜頸症
2.好發期:
一歲之內的嬰兒
3.傳染期(季節性):
小寶寶出生約十天左右,發生率約為0.4%。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的下半部有一個小腫塊,腫塊摸起來沒有觸痛的感覺,不過當你扭動小孩子的脖子,肌肉受到拉扯,小孩子會大聲哭鬧。
4.孩子病程徵狀:
1. 斜頭症(Plagiocephaly):由於頸部之轉動受限,嬰兒總是偏向固定之一邊平躺,頭顱因重力變形而產生顱顏不正。從頭頂觀之,患側之前額骨與對側之枕骨變得較扁平,患側耳朵也相對的後移。
2. 患側下半邊顏面發育不良:一部份嬰兒在新生兒期就有此症狀,與斜頸同時出現;此可能與坐胎不正、患側臉面受壓迫有關。但多數在斜頸出現後幾個月才漸漸顯露出來,可能是因為頭向固定,患側顏面骨和相關肌肉運動受限所造成之廢用性萎縮。
3. 姿勢性斜視:因為長期歪著頭斜看世界,眼球肌肉做不正之視野平衡代償運動而引起。可見於年齡已大、沒有確切治療完善之斜頸病人。目前大多數孩童都能獲得早期治療,因斜頸而斜視之情況已很少見。
5.照護方式:
治療的方法有以下的幾種:
1.硬塊按摩方式:垂直肌肉的走向,深層肌肉按摩。
2.超音波軟化硬塊組織:若硬塊組織太大且纖維化,嚴重的影響到頭部的動作,則建議以外科手術方式取出硬塊組織。
3.肌肉電刺激:利用功能性電刺激讓健側的肌肉收縮將頭部拉回正確的位置。
4.被動的牽拉運動:經診斷為右斜頸寶寶,因頭部會有偏向右邊且轉至左邊現象,所以被動的牽拉運動為將寶寶的頭推向左邊且轉向右邊。左斜頸寶寶則作相反方向的動作。但被動的垂拉運動必須經過物理治療師指導應注意事項後,家長方可在家自己執行。
5.主動的動作誘導:利用有聲音或者是色彩鮮睡玩具誘導寶寶將頭主動轉向患側。
6.平時長時間的正確擺位:寶寶睡覺時,儘量讓他趴睡,患側的耳朵朝上。抱寶寶時,右抖顫寶寶泡在左手;左斜頸寶寶泡在右手,讓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主動的將頭轉向正確的位置。
7.頸圈的固定:利用有固定效果的頸圈將頸部維持在中線的位置上,需要長時間的配戴。不過一般仍鼓勵主動的動作為主。

家長細心觀察加上第一線醫生(小兒科健兒門診)注意,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的斜頸的寶寶都有不錯的效果,尤其即早轉診(復健科)做進一步檢查及物理治療師的評估,選擇適合寶寶的復健治療方式及教導家長在家應注意的事項,確實的幫你的寶寶作牽拉運動及正確的姿勢調整,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作者: lyc5868    時間: 2010-6-11 11:07 AM

1.疾病名稱:
弱視
2.好發期:
在視力發育的過程中,眼睛與視覺中樞需要接受適度的光線與視覺刺激,才能發育完整,而剛出生的嬰兒視力很弱,在一至二歲時期發育最快,至四、五歲時可達到接近成人的標準。所以弱視在六歲以前確認並治療效果較佳。
3.傳染期(季節性):
如果單眼的視力 4 歲無法矯正至 0.6 或以上, 5 歲無法矯正至 0.7 或以上, 6 歲無法矯正至 0.8 或以上
4.孩子病程徵狀:
輕微的弱視於孩童時期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尤其是單眼弱視的病人,更常因一眼視力是正常的,而未能察覺出視力異常,往往在例外的視力檢查時才發覺有一眼的視力,或是用手掌交替遮蓋眼睛比較測試,才無意中發現一眼的視力很差。兩眼高度屈光異常的病人,常有注射物體時側頭或瞇眼,看電視時喜歡靠近螢光幕,作功課無法專心,或是寫作業字形不佳之情形。
5.照護方式:
治療弱視之前,首先應確定是屬於那一類型的弱視,才能針對弱視的原因作有效的治療,例如先天性的白內障或眼瞼下垂引起的廢用性弱視,則須先以手術的方法摘除白內障或矯正眼瞼下垂;斜視引起的弱視則依其斜視的情況接受手術或眼鏡矯正;屈光異常引起的屈光性弱視,則必須先戴上適度的眼鏡來矯正屈光異常,使光線能正確地聚焦在網膜上,刺激視力的發育。
對於單眼性弱視病人,較常用的治療方法為遮眼療法,此法只需用眼罩將健康眼遮蓋,強迫弱視眼多使用,以達到訓練的目的。至於遮眼時間的長短則依照醫師的指示。有時健康眼也可利用藥物或鏡片使之視力不清,以增加弱視眼的使用,進而促進弱視眼的視力。
另外可使用特殊的弱視訓練儀來訓練激發弱視眼,使其恢復視力。
值得注意的是,弱視的治療與訓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常需要數月、半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因此在治療矯正期間,小孩子的合作與父母親的耐心與督促是很重要的。
作者: joey80116    時間: 2010-6-12 05:49 PM

疾病名稱:腸 病 毒

好發期: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傳染期: 潛伏期約為三至五天,大多數感染者,並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即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而會發生電擊性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病程徵狀:
絕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個案,則採對症療法。請洽可信賴之小兒科醫師診治。
病患於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但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周之久,而致感染他人。
如出現持續或反覆高燒、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等非典型症狀,或有任何疑義,請儘速就醫。
有關免疫球蛋白之使用,因其效果尚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之潛在危險,故應由醫師審慎評估。
腸病毒感染後,免疫力可持續一段時間;對於不同型之腸病毒,亦可有短期之交叉免疫。
有關例行預防接種之問題,特別是兩個月大嬰幼兒,請於接種前洽請醫師審慎評估。


照護方法:
目前腸病毒中除小兒麻痺病毒外,沒有疫苗可供預防。
請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家中如有病患,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以免傳染他人。並請多休息,適當補充水份。
加強個人衛生,請常洗手。
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
如有學童罹病,應建請家長予以請假暫勿上課,以免傳染其他學童。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孕婦須避免感染,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6-14 10:34 AM

1.疾病名稱:流行性腮腺炎,俗稱「豬頭皮」
2.好發期:3歲以下幼兒
3.傳染期(季節性):是由某種特定病毒所引發的傳染性感染,它會影響到唾液腺,只要感染一次,終身免疫。

4.孩子病程徵狀
發燒,一側或兩側的耳下腺、顎下腺舌下腺會同時或相繼腫大,且無胃口、頭痛。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1. 建議定期注射防疫針。
2. 腺腮炎亦是由濾過性病毒所引起,沒有直接的治療方法,應速度休息與隔離,直到所有症狀消失。如果感到疼痛,可在嬰幼兒耳下方冷敷或熱敷。以減輕痛苦,如淋巴腺則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作者: eviljoy1854    時間: 2010-6-14 01:00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eviljoy1854    時間: 2010-6-14 01:04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6-14 09:28 PM

1.疾病名稱:急性會厭炎
2.好發期:會厭是聲帶上方的一片小軟骨,好發於二至六歲的兒童。此種感染較少見且較特別
3.傳染期:較溫暖的冬天,是由B型嗜血性流行性感冒菌引起的,會造成會厭和杓狀軟骨會厭溝的快速水腫。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高燒、吞嚥疼痛、喉嚨痛、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呼吸困難。病人無法躺下,身體向前傾呼吸會比較舒服,在數小時之內可能因氣道阻塞而致死。患孩的喉嚨非常痛,在吞嚥的時候,小孩會因疼痛不敢吞嚥所以常流口水。因呼吸困難會使患孩像中毒一樣陷入半昏迷狀態。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儘量使病人安靜,依醫囑給予抗生素與類固醇、補充水分、蒸氣吸入、給予潮濕的氧氣、密切觀察病情變化24小時內視需要作氣管切開或床邊備氣切包。
喉嚨的刺激(如咽喉檢查)會引發喉頭痙攣而加重症狀。所以要看清楚而將使用壓舌板則會造成急性完全阻塞而致死,這種檢查只有在緊急插管或氣管切開術的設備下才能操作。
儘管足夠的抗生素治療,仍然有60%的小孩會有嚴重的氣道阻塞。
作者: rai68119    時間: 2010-6-14 09:37 PM

1.疾病名稱:傳染性紅斑
2.好發期:兩歲至十二歲的幼童機率大, 潛伏期是數天到兩禮拜,經由空氣、接觸傳染,發疹病程約一個禮拜結束。
3.傳染期:早春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紅疹起初長在臉頰,俗稱蘋果病。
病人臉頰上出現像被打耳光的紅斑,並以鼻子為中心發展成蝶形紅斑,很快肩上身上出現網狀或蕾絲狀紅疹,但少數病人身上先出現,臉上才出現。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由於「傳染性紅斑」屬於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因此沒症狀的病患,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而少數有症狀的病患(如關節炎、皮膚癢等),則可給予症狀治療。雖然「傳染性紅斑」具有傳染力,但只限於發疹前,當紅疹出現時,小孩已無傳染力,所以也不需特別的隔離。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6-23 01:59 PM

1.疾病名稱:
嬰幼兒與兒童泌尿道感染
2.好發期:
1歲以內尤其是新生兒其感染率更高,且以男嬰較為常見
3.傳染期:
根據報告,在單以發燒為表徵的嬰幼兒中,可高達15-30%是肇因於泌尿道感染。造成嬰幼兒尿路感染之途徑,95%以上是因細菌經由尿路逆行上去。導致嬰幼兒尿路感染罹患率高之原因很多,如嬰幼兒之免疫系統發育未臻成熟。包皮過長之男嬰,合併有尿路結構異常,排尿或排便習慣不良與細菌的毒性等等。
4.孩子病程徵狀:
當嬰幼兒及兒童罹患泌尿道感染時,可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而年紀大小所表現出的症狀也不同。臨床上,發燒是最為常見的表徵。另外嬰幼兒的初期症狀 往往只是食慾不振,哭鬧不安,腹脹,腹瀉等疑似腸胃炎的症狀。少數會出現黃疸,水腫,甚至抽痙等現象。因為出現的症狀並不是很典型,往往在早期不易被診斷出來,所以不可不慎。而在較大兒童患者方面,會表現出較典型的症狀,例如頻尿、尿急、排尿疼痛、排尿有灼熱感,腹痛及腰痛等。
5.照護方式:
泌尿道感染中有80-90%的細菌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其他較常見的細菌有克萊勃士桿菌、變形桿菌、腸球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其中變形桿菌之感染並不常見,一旦發現需特別注意是否有合併尿路畸形。很少數的病童可由白色念珠菌所感染。在較大的女童中除大腸桿菌外,以表皮葡萄球茵所引起較常見。因為泌尿道感染常會復發或二度感染,且常常是由不同的細菌所引起,所以需要針對不同的病童需要,不同的細菌種類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才可完全根治。
泌尿道感染在小兒科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且常伴隨著潛在的尿路畸形。因為這些病童表現出來的症狀往往輕微,不典型,而易被忽視掉。一般而言,因反覆感染產生,腎臟結疤而導致腎臟功能受到傷害者,往往是在5歲之前就發生。所以迅速確立診斷,及早積極徹底治療與追蹤這些病童,避免腎臟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進而防止慢性腎衰竭與末期腎病變的發生是相當重要的。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6-23 02:19 PM

1.疾病名稱:
出血性登革熱
2.好發期:
罹患率以未滿一歲(七到八個月)的嬰兒及二到八歲的小孩最高。
3.傳染期(季節性):
5、6月份是台灣的梅雨季節,容易發生劇烈降雨,若戶內外有積水容器,病媒蚊孳生機會大增,登革熱疫情可能一觸即發。
4.孩子病程徵狀
主要有發燒、頭痛、肌肉痛、嘔吐、全身倦怠、腸胃道及子宮出血、血尿和
恢復期出疹等。
5.照護方式:
要避免叮咬或杜絕病媒蚊孳生,如:室內冰箱底盤水生植物容器、水槽、貯水缸,
每週刷洗換水;室外廢輪胎、空罐、破瓶等應予清除,勿堆積雜物,加強環境整
頓。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6-23 02:25 PM

1.疾病名稱:
細支氣管炎
2.好發期:
支氣管感染末端延伸引起發炎的狀態,引起帶痰的嚴重咳嗽或發燒,此症多發生
於冬天,是不到二歲的小嬰兒容易罹患的疾病。
3.傳染期(季節性):
5細支氣管炎為支氣管分之更細的末端部分發炎所致,大部分也是由感冒病毒所引
起。支氣管炎與細支氣管炎更多見於出生後十個月以內的小嬰兒。月齡愈低細支
氣管的發育愈不成熟,病毒也就愈容易侵入。月齡愈低病情愈容易變重,因此提
早治療與護理也就更加重要。
4.孩子病程徵狀
一般感冒咳嗽的「吭吭」聲是沒有痰的乾咳。咳嗽的次數白天比較多,睡覺時會
變少,幾天後就會停止了。細支氣管炎一開始的症狀也和感冒一樣,但若是發燒,
有時只有微熱的程度。若發炎波及細支氣管時,呼吸時會有喘鳴聲,「咻-咻」、
「咕嚕咕嚕」等喉嚨或胸腔的聲響。尤其是不到二歲的嬰幼兒,呼吸道構造上的
特徵是容易引起細支氣管炎,常感染惡化時,引起肺炎的比例也較高,應多加注
意。迅速確實地治療與適切的居家護理是十分重要的。
5.照護方式:
氣溫變化使支氣管炎患者更易咳嗽,所以家裡要保持一定的室溫。寶寶咳嗽時抱
抱他,或將他上身直起撫摸背部,這樣寶寶會比較舒服。再次發燒時充分喝水也
十分重要。這樣可使喉嚨的痰比較容易出來,所以水分的補給絕對是不可或缺
的。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6-25 02:19 PM

1.疾病名稱: 蚊蟲叮咬(丘疹樣蕁蔴疹)
2.好發期: 夏季為尖峰期
3.傳染期: 不會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在皮膚表面呈小小顆的突起,嚴重時會變成水泡且很癢,幼兒皮膚敏感的話,可能會抓破皮而留下痕跡,就是我們常說的「紅豆冰」。
其實這是被叮咬後留下的色素沉澱,而非「疤痕」(皮膚出現凹凸不平才算是疤痕),因此不要過度擔心影響日後皮膚外觀,這些「紅豆冰」的痕跡慢慢會消失。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a. 嚴重時,可用外用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止癢、抗過敏)等藥物。
  b.
改善環境衛生,消滅叮人的昆蟲;家裡養的貓狗有跳蚤時,一定要治療。
  c.
蚊子的孳生都與水有關,所以必須經常清理積水容器,並且在用餐後將廢水確實排除,以減少蚊子孳生的機會。
  d.
使用紗窗、蚊香、吊頂蚊帳外,還要注意少讓幼兒流汗、不要讓幼兒穿鮮豔的衣服、避免使用含香料物品(如有香味的洗髮精、香皂、香水等)。
  e.
儘量減少防蚊液的用量,只需適量塗抹在衣服之外的皮膚部位(如腿部或手臂,避免手掌部位以免幼兒誤舔);
並應置於幼兒拿不到之處(以免誤食)。回家後盡快用肥皂及清水將防蚊液洗掉(成人也應比照處理)。
  f.
被叮咬後,可擦清涼藥膏(如薄荷、面速力達母)以消腫,千萬不可抓破,以免引發蜂窩組織炎(
患部會紅腫熱痛,甚至幼兒會發燒,須以抗生素治療),所以要幫幼兒剪指甲並清潔乾淨。
  g.
進行戶外活動最好戴帽子、穿長袖衣褲與及膝的長襪(襪子最好束在長褲外頭)。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6-25 02:41 PM

1.疾病名稱:
曬傷
2.好發期:
夏季
3.傳染期(季節性):


4.孩子病程徵狀

在戶外活動1~2小時候,剛開始還不會有任何感覺,一直到隔天才會發現原來皮膚曬傷了。
輕微一級的曬傷表現是皮膚紅紅的,可利用吹冷氣,痱子膏改善狀況;
二級曬傷會起水泡、紅腫熱痛、不舒服、脫皮、曬傷痕跡持續叫久,這時要請專科醫師開口服、外用藥物。
5.照護方式:
  a. 飲食均衡,且應清淡。

  b. 多喝水或補充電解質(如運動飲料或鹽分)。

  c. 泡冷水澡,以醋、碳酸氫鈉等浸泡,再以乾淨的毛巾輕拍。

  d. 睡眠充足,可在床上灑上爽身粉,以減少與床與皮膚的摩擦。

  e. 曬傷的皮膚要3?6個月後才能恢愎正常,因此不要在短期內再曝曬陽光。

  f. 若腿被曬傷,且腳呈現浮腫,最好將腿抬到高於心臟的位置,可減低不適。

  g. 用新鮮蘆薈直接塗在患部,可幫助傷口復原,但應先測試是否有過敏反應。

  h. 用布包覆冰塊,敷在受傷的皮膚上,可紓緩疼痛;但不能將冰塊直接接觸皮膚。

  i. 洗澡時,用溫和的香皂,徹底的沖洗乾淨;在洗澡後,塗上滋潤皮膚的乳液。

  j. 曬傷後可以冷水、醋酸鋁、燕麥片、金縷梅溶液等濕敷皮膚,防止過癢或皮膚乾燥。

  k. 參考氣象預報的「紫外線指數」,並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間外出,因為此時的陽光威力最強。

  l. 出門前30鐘擦上防曬乳液,並且注意每23個小時再重新擦拭補充。

     即使陰天也要注意防曬(還是有高達80%以上的紫外線),準備好帽子、長袖、長褲、傘、防曬乳等;


游泳或大量流汗後要記得補擦。

  m. 黃昏和清晨比較不容易曬黑或曬傷,是因為此時陽光在大氣中走的路程較長,波長短的紫外線易被大氣折射掉;


隔層玻璃比較不會曬黑或曬傷是因為玻璃會吸收紫外線;


山頂上更容易曬傷則是因為太陽光在大氣中走的路程比較短。

       而海邊容易曬傷是因為沙灘、海水會反射紫外線。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6-25 02:53 PM

1.疾病名稱:
膿痂疹
2.好發期:
夏季
3.傳染期(季節性):
會傳染,會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並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只是幼兒的罹患率較高。
4.孩子病程徵狀

學齡前幼兒在嘴巴周圍、鼻子、眼睛等臉部五官開口部位及四肢部位,產生了紅紅、破皮、結痂的症狀,表皮出現覆蓋著黃色痂皮的小傷口,嚴重時甚至會產生水泡、分泌物,還有造成腎臟問題,細菌中抗原會引起腎臟發炎反應,但是比例不高,應積極治療以預防後遺症的發生。特別是幼兒自己搔抓時,會導致患部逐漸蔓延和擴散。
5.照護方式:
  a.幼兒勿共浴,衛浴用品勿共用。
  b.剪短指甲並修剪整齊,保持乾淨。
  c.以口服及外用抗生素治療約5~7天。
  d.在學校裡,膿痂疹的傳染性相當高,幼童大多是經由手部的互相接觸而傳染,並容易將此病傳染給他人;因此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是杜絕傳染最重要的一環。
  e.頑強的膿痂疹,往往必須藉著抗生素才得以收治療之效。
    而對於較大的孩童,則可以讓患處乾燥及殺死細菌、殺死細菌以抗生素為主要成分的藥膏,以加速痊癒。良好的衛生習慣如:經常洗手,阻止孩童用手摳挖鼻孔,並將其指甲剪短,以杜絕傳染機會。
作者: yumia    時間: 2010-7-2 02:46 PM

本帖最後由 yumia 於 2010-7-2 02:52 PM 編輯

1.疾病名稱: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症
2.好發期:新生兒出生2~6週
3.傳染期:無
4.孩子病程徵狀(有自身經驗最好..若無則寫學理上的)
患有此病的新生嬰兒在出生第一週時,雖可正常喝奶,但是到第二週以後,就會逐漸出現吐奶的情形,且越來越嚴重,最後幾乎每次都把喝下的奶全部吐光,若沒有及時送醫診斷,有可能因營養不良、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和代謝性鹼中毒而引發生命危險。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診斷此病除了觀察嘔吐的情形,另可從孩子右上腹觸診研判,如果摸到一個如橄欖狀大小的腫塊,配合X光檢查,再發現脹大的胃部空氣泡泡,就幾乎可以確定罹患此症。
這時再經超音波檢查,一旦新生兒的胃幽門肌肉厚度超過零點四公分,長度超過一點六公分,就要切開肥厚的胃幽門肌肉,讓食物通過,才能根治此病。

我家寶寶出生第19天看醫生才發現症狀,一開始是出生第15天左右開始沒有排便,當時我在醫院坐月子中心離院前問醫生寶寶未排便約五天了,醫生還說喝母乳的寶寶會有一週未排便的情形,但隔天回家發現喝奶喝多少就全都吐出來,很顯然寶寶都沒吸收,我覺得不對勁還緊急掛號看醫生,當天看內科確定病症直接轉外科,當天就住院隔天就開刀,手術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手術,而我們選擇腹腔鏡手術,一來傷口很小大約是0.3cm左右的小洞不會有疤痕,二來寶寶較不痛恢復也較快~開刀後依醫生指示分多次少量餵奶及消炎止痛藥,開刀第三天左右就排便,終於可以放心了~住院住了四天,傷口很小會用醫療美容膠帶貼住,回家洗澡後更換膠布即可,不過這段時間寶寶變瘦了,回家後努力餵母乳,寶寶現在三歲多身體很健康^^
作者: tayii0630    時間: 2010-7-7 12:02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12 05:52 PM

1.疾病名稱:
帶狀疱疹(民間俗稱皮蛇)


2.好發期:
夏轉秋季 (曾感染過的水痘病毒,經復發後而在皮膚上以沿著神經節分布的方式,所產生含有水泡的皮膚病。)

3.傳染期(季節性):
發病季節以春、秋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見。男女之間無差別。患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只有在極少數免疫力不全或癌症的病人才可能發作二次以上。

4.孩子病程徵狀:
早期在皮膚疹子尚未出現之前,可能在身體某一側會產生疼痛感。經過2~3天開始出現紅疹,進而形成一群群水泡而這些水泡會以延著身體某一側的體神經節來分布。3~14天後澄清的水泡會轉為膿泡或出血性的水泡並逐漸結痂。


後遺症

1.疱疹癒後性神經痛

帶狀疱疹最困擾人的後遺症便是神經痛也就一種持續性或間歇性的神經抽痛,這種「疱疹癒後性神經痛」在年紀愈大、抵抗力越差的病人最容易產生。據統計60 歲以上的患者約有30%會有持續性的疱疹癒後性神經痛。

2.併發細菌性感染

帶狀疱疹的水泡若不好好照顧有時會合併有細菌感染而影響皮膚癒合甚至導致疤痕產生。

3.眼部併發症

帶狀疱疹若發生在臉部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眼神經分布之處,病毒有可能會影響到眼部造成結膜炎、角膜炎甚至葡萄膜炎而導致失明,須要特別小心。



5.照護方式(請分享或舉出看法)

若能早期診斷帶狀疱疹尤其在24-48小時之內投予抗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的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並有助於縮短病程。

類固醇與抗病毒藥物合併使用可減低感染程度及疼痛

對於疱疹癒後性神經痛可服用抗憂鬱或抗癲癇藥物控制,一般而言都可在三個月內逐漸解除,但仍有少數病患可持續疼痛一年之久。


帶狀疱疹是由於免疫或抵抗力降低所引起,因此一旦患有帶狀疱疹應充分休息,維持適度營養。

在沒有免疫力不全、癌症或其他特殊原因下,帶狀疱疹在2-4週後皮膚即可癒合切莫病急亂投醫或接受「台蛇」等民俗療法以免導致細菌感染而留下難看的疤痕,一旦水泡產生很多時可利用濕敷以加速水泡乾燥並需塗抹抗生素藥膏以防止細菌感染。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16 04:34 PM

1.疾病名稱: 病毒性胃腸炎(輪狀病毒感染)
2.好發期:
一年四季都有偶發的個案被發現,而輪狀病毒性胃腸炎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季節性的發病率,台灣地區的輪狀病毒性胃腸炎則以每年的十一月至及十二月間為其高峰期,但
在台灣某些地區(如新店地區)的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盛行率則在每年的一月至三月間。此外,根據近年來的流行病學的探討,發現在台灣地區的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的高峰期逐漸移至冬末以及早春時發生。
3.傳染期:
在臨床上,輪狀病毒所感染的對象,絕大部分是年齡在三個月至十五個月之間的嬰幼兒,而在此年齡群的罹患者,其所呈現的臨床症狀都較為嚴重;三歲以上的罹患者所表現的臨床症狀較輕微,而成年人口群中偶然亦有因接觸罹患孩童而感染輪狀病毒性腸胃炎,但是臨床症狀輕微甚至或絲毫無任何臨床症狀。
4.孩子病程徵狀:
輪狀病毒的平均潛伏期在四十八小時左右(其期間範圍在一至七天不等),而典型的輪狀病毒感染者主要呈現輕度至嚴重的水瀉,並且經常伴隨著多次的嘔吐病症,其發生率大約在67-90﹪之間,因此有「冬季嘔吐疾病」之稱,而其中帶約有三分之二的罹患孩童會出現體溫上升的現
象;雖然某些罹患者會主訴咳嗽或者流鼻水的症狀,但在病理學的研究上,並未能有確定的證據證明輪狀病毒會導致上呼吸道感染
5.照護方式:
對於某些腹瀉症狀較為輕微的感染,在經過十至十四天病程後,罹患者的症狀都會逐漸緩解,甚至自行痊癒;因此,在臨床治療上,多數採取支持性治療法,其中主要是矯正水分及電解質的不平衡現象;絕大部分罹患病童都可以經由緩慢餵食來渡過難關,但在疾病過程中盡量不要給予可樂、濃茶已新鮮現搾果汁,因為這些飲料屬於高滲透性液體,反而會加重腹瀉的嚴重性。另外米漿及馬鈴薯搾汁可以減少大便的次數;雖然在腹瀉的早期,「腸道休息」是必要的措施,但一旦症狀逐漸改善就應該盡量鼓勵病童酌量進食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假若過度的禁食,反而會導致孩童的營養不良,因此,在許可的情況下,病童應該可以儘早繼續給予母乳哺育或全奶的食用,如有乳糖耐受性不良現象,則應給予不含乳糖的奶粉餵食,直到乳糖酵素量逐漸恢復為止,這段恢復時期通常需要一個月左右;此外,對於某些年齡較大的孩童,在疾病期間或許需要給予低脂或某些簡單醣類如澱粉、麥片、優酪乳以及新鮮水果的食用。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16 04:41 PM

1.疾病名稱:腸套疊
2.好發期:腸套疊常見於6個月至2歲的孩童,約有60%的病例發生於一歲內
3.傳染期(季節性):
無, 確實診斷為腸套疊之後,應儘速處理,以免腸子套卡久了後發生缺血糜爛壞死,併發腹膜炎敗血症而導致生命危險。
4.孩子病程徵狀:
大部分的患兒先前都好好的沒有明顯的前兆,卻突然發生間斷式劇烈的腹痛(每隔一段時間劇痛一次,而且疼痛的間隔愈來愈短)、嘔吐,同時會有血便(包括了紅色果醬樣的血便、肛診及大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者),及偶而可在寶寶右上腹部觸診到一團像「香腸」形狀的東西等,這些都是腸套疊的典型症狀。
不過,並非所有的病例都有如此典型表現的,有的會較複雜,如出現像「急性胃腸炎」症狀(上吐、下瀉),有的一天內可能只痛1、2次,或有的會合併發高燒、腹脹,故除了父母要提高警覺外,尚需要靠有經驗的醫師正確診斷,對於一些腹痛症狀找不到確實病因者或高度懷疑有腸套疊可能者,也可先安排腹部的X光及超音波檢查,因為此些檢查屬於非侵襲性、方便快捷,對腸套疊的檢查尤其正確可靠。
5.照護方式:
一般醫院多會用「鋇鹽」、「生理食鹽水」、或甚至「空氣」,由肛門口放一條管子進入大腸內腔,藉由重力原理,將鋇鹽經由管子灌流入,逐漸藉在腸內腔產生的壓力灌除套疊部分的腸子。至於無法完全解套時,就應要立即手術開刀,將套疊的腸子拉開及切除已經壞死的腸子。
在診斷確定後,一定立即要先給寶寶打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因為寶寶已經上吐、下瀉甚至高燒一段時間了,容易發生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進而引發更嚴重的休克症;在灌除後,醫師通常會給予「活性碳」口服,如果吃下後能順利從肛門排出,表示腸道順暢可以正常進食了,但仍要小心有復發的可能性。
經灌腸復原後,再發率約為10%,因此,曾患有腸套疊的寶寶,一旦再發生類似的症狀時,必須趕快送醫處理。
如果是藉由開刀方式治療,再發率可降到2%,只是開刀後如有沾黏性腸阻塞的現象時,仍必須再動第二次手術。若因腸子壞死而切除過多時,就算挽回小生命,寶寶腸子明顯的縮短(短腸症),則後續胃腸營養的消化吸收會有很大的問題。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16 04:49 PM

1.疾病名稱:川崎氏症
2.好發期:一兩歲的嬰幼兒
3.傳染期(季節性):
川崎氏症,醫學上又稱急性發熱性黏膜皮膚淋巴結徵候群,是日本川崎醫師在1967年,首先發現有一群嬰幼兒,在臨床上出現高燒不退,同時有
(1)結膜炎
(2)口腔黏膜發炎和草莓舌
(3)頸部淋巴腺腫大
(4)全身皮膚出現紅疹
(5)四肢末梢浮腫等現象。
4.孩子病程徵狀:
第一,是當發燒超過3、4天,沒有合併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一定要考慮川崎氏症的可能性。
第二,是川崎氏症兒童結膜炎是雙側性,而且不會有分泌物的發生,與一般感冒引起的不同。
第三,是患童手臂打卡介苗的地方,常會有紅腫的情形。
第四,是嘴唇常有紅、腫或皸裂,舌頭與紅色草莓的外形很像。
第五,是在急性期過後,手指和腳趾也會脫皮。
這幾點,通常在感冒的病童比較不會出現。若出現這些現象,一定要找小兒科醫師檢查,進一步確認是否得了川崎氏症。
5.照護方式:
目前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如果早期給予免疫球蛋白,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差不多在5%左右;如果沒有給予免疫球蛋白,則發生的機率可高達20-25﹪,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避免發生合併症有很大的助益。另外,在川崎氏症恢復期,常會有血小板增高的情形,這時給予低劑量(3-5毫克/每公斤體重/每日)的阿斯匹靈,則可達降低血小板、預防血栓的發生;服用時間,一般建議至少兩個月,但如果有冠狀動脈發炎,則服用的時間需視情況延長,嚴重的病例還須併用其他血管擴張劑使用。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19 03:32 PM

1.疾病名稱:
小兒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
2.好發期:
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常見於1歲以下的幼嬰。
3.傳染期(季節性):
在出現1~2天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膚小膿皰數日至1周以後,突然出現高熱。年長兒大多有弛張性高熱,但新生兒則可低熱或無熱。
4.孩子病程徵狀:

肺炎發展迅速,表現呼吸和心率增速、呻吟、咳嗽、青紫等。有時可有猩紅熱樣皮疹及消化道症狀,如嘔吐、腹瀉、腹脹(由於中毒性腸麻痺)等。患兒嗜睡或煩躁不安,嚴重者可驚厥,中毒症狀常較明顯,甚至呈休克狀態。肺部體征出現較早,早期呼吸音減低,有散在濕羅音。在發展過程中迅速出現肺膿腫,常為散在性小膿腫。膿胸及膿氣胸是本症的特點。併發膿胸或膿氣胸時,叩診濁音、語顫及呼吸音減弱或消失。
5.照護方式:

一般治療與支氣管肺炎相同。因病情多較嚴重,在早期疑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時即應給以積極治療控制感染。可用青黴素10萬~50萬U/(kg·d),肌注或靜滴。對耐青黴素G金葡菌肺炎,可用苯唑西林(P12)、鄰氯青黴素、甲氧西林、紅黴素、氯黴素、桿菌肽、利福平、萬古黴素、林可黴素等。此外可用頭孢菌素,其中第一代如頭孢唑啉、頭孢噻吩對耐藥金葡菌作用較第二代及第三代頭孢菌素強。前者可肌肉或靜脈給藥,劑量為每日20~30mg/kg,重症可加量到50~100mg/kg;後者靜脈給藥每日50~150mg/kg。對耐甲氧西林金葡感染應用萬古黴素及其新衍生物teicoplanin。一般在體溫正常後7天,大部分肺部體征消失時始可停用抗生素,療程至少3~4周。發展成膿胸或膿氣胸時,如膿液量少可採用反復胸腔穿刺抽膿治療;但多數患兒膿液增長快、粘稠度大而不易抽出,宜施行閉式引流術排放。胸腔內注入抗生素的療效不肯定。
除肺炎概述中所敘述的預防措施之外,必須重視幼托機構居室的衛生清潔,並應及時檢查工作人員是否帶菌,帶菌者及時適當處理。
併發金葡腦膜炎和心包炎或嬰兒張力性氣胸則預後嚴重。病死率高達10%~20%。併發症如膿胸、膿氣胸預後較好,治癒者長期隨訪無後遺肺功能障礙。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19 03:41 PM

1.疾病名稱:
卡氏肺囊蟲肺炎
2.好發期:
①早產嬰兒和新生兒

②先天免疫缺損或繼發性免疫低下的患兒
③惡性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病人
④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兒
⑤AIDS患兒早在五十年代,在北京曾發現少數PCP病例。
3.傳染期(季節性):
①嬰兒型:主要發生在1~6個月小嬰兒,屬間質性漿細胞肺炎,起病緩慢,主要症狀為吃奶不好、煩躁不安、咳嗽、呼吸增速及紫紺,而發熱不顯著。聽診時羅音不多,1~2周內呼吸困難逐漸加重。病程4~6周,如不治療約25%~50%患兒死亡。

②兒童型:主要發生於各種原因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兒,起病急驟,與嬰兒型不同處為幾乎所有病人均有發熱。
4.孩子病程徵狀:
肺部體征少與呼吸窘迫症狀的嚴重不成比例,為本病特點之一。此外,常見症狀為呼吸加速、咳嗽、紫紺、三凹、鼻扇及腹瀉。病程發展很快,不治療時多死亡。

5.照護方式:
作病原治療。以前常用戊烷脒(pentamidine isothionate)100~150mg/(m2·d)或4~5mg/(kg·d),肌注10~14天。亦可氣霧吸入,早期應用此藥,至少60%患兒可以治癒,但約半數患兒可出現較重的不良副作用如局部發生無菌性膿腫、皮疹、低血壓、噁心、嘔吐、眩暈、低血糖、低血鈣、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血小板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損害等。目前,首選藥物為甲氧苄胺嘧啶(TMP)20mg/(kg·d)加磺胺甲基異噁唑(SMZ)100mg/(kg·d),分2次服,連服2周,其療效與戊烷脒相仿,但不良副作用遠較少見,表現為皮膚過敏與胃腸道反應。亦有主張SMZCo100mg/(kg·d)2周,後減為半量再用二周,後再減為1/4量連用2月,有效率達75%,此藥可作為化學預防劑,在應用免疫抑制劑的高危患兒中預防此病,其劑量為TMP5mg/(kg·d)和SMZ25mg/(kg·d),皆分2次口服或每週連服3天,停4天,連用6個月。

    支援療法包括肌注丙種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可以增強免疫力。必要時吸氧。如在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過程中發生此病,則需減量或停藥。為預防此病在高危患兒中交叉感染,最近主張執行呼吸道隔離,直至治療結束。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19 03:48 PM

1.疾病名稱:
弓形蟲體病
2.好發期:
長為4~7微米的原蟲,常由貓類傳染給人。另外不熟的豬肉和牛肉亦可傳染。傳染後大都無任何症狀。
3.傳染期(季節性):
弓形體原蟲一旦侵入孕婦體內,會經胎盤進入胎兒腦部,引起腦積水。
4.孩子病程徵狀:
近來,孕婦在產科常作血液檢查。其中包括弓形體抗體的檢查。如果化驗報告說:"你已感染了弓形體原蟲"。孕婦會十分驚慌。這時,即使向醫生詢問如何才能不生下腦積水的孩子,也是得不到確切答復的。
    之所以得不到確切地答復,是因為由弓形體原蟲引起的水頭症是極少的,一般的產科醫生都沒有經歷過。
最近,經過研究,已經明確了許多情況,已經用不著過於擔心了。能夠向糞便中排出弓形體原蟲卵的是出生3個月前後的小貓,1~2歲的貓因有免疫而不排卵。使胎兒發生異常的。是在妊娠3個月之內所受的感染。
    一次血液檢查,出現陽性者,只不過表示已經受到感染。也不要因為是陽性,就立刻進行治療。若只是以此為理由做人工流產,是過早了點。
5.照護方式:
在妊娠4個月之前採用對弓形體病有效的乙嘧啶和磺胺劑並用療法,因為有引起胎兒畸形的危險,因此,在確診有新感染的情況下,有的醫生大概會勸做人工流產吧。如果妊娠超過4個月,可用藥物治療。治療要繼續1個月。

作者: jason11172000    時間: 2010-7-20 08:00 PM

1.疾病名稱:尿道下裂

2.好發期:天生....尿道下裂與雙方家族的遺傳,或是懷孕的過程,並沒有明顯的關連。每200~300個初生男嬰,就有一例尿道下裂。

3.傳染期(季節性):非傳染病

4.孩子病程徵狀:
男孩陰莖的小便開口不在龜頭頂端,而在陰莖的內面(靠近陰囊、睪丸的那一面)
輕微的病例,他的龜頭上好像有兩個開口,事實上龜頭頂端看起來正常開口處,是沒有小便流出,只是裂縫。下方那個開口才是小便處。
嚴重病例就有三個特徵:陰莖彎曲。小便開口在陰莖與陰囊交接附近。包皮在陰莖背面很多但在內面(近小便開口處),卻完全沒有包皮。

5.照護方式:尿道下裂疾病的治療方法以外科手術為主..會擔心手術如未能一次成功...會更難讓他恢復正常..手術後也要花很多心思去換藥..哄騙小孩...讓他忍住疼痛...
作者: helen0101    時間: 2010-7-20 08:33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elen0101    時間: 2010-7-20 09:22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elen0101    時間: 2010-7-20 09:32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lilian790227    時間: 2010-7-21 07:48 PM

本帖最後由 lilian790227 於 2010-7-21 07:49 PM 編輯

1.疾病名稱:川崎症
2.好發期:
兒童和成人都可能發生,但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在2歲以下佔約50%,4歲以下約佔80%。男女比率為1.5比1。季節分佈不明顯。
3.傳染期(季節性):
病因目前尚不明瞭。可能是某種感染後引起的免疫反應造成全身各器官之血管發炎。至於感染的病原體還不清楚。人和人間是否會傳染還不確定。
4.孩子病程徵狀:
一、 急性期:出現以下症狀時為此病的急性期,大概是由發病開始後約10天。通常是以突然高燒開始,接著陸續出現皮膚疹等症狀。症狀包括主要的和次要的症狀,這些症狀不是同時出現,也不會按一定順序來出現。
  1. 主要症狀:是指底下六點,主要症狀也是診斷的依據:
  (1). 持續高燒5天以上,有時可長達2到3星期。
  (2). 兩眼球的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
  (3). 頸部淋巴腺腫大,通常大於1.5公分。
  (4). 口腔黏膜發炎: 嘴唇發紅轉為乾燥裂開出血﹑草莓舌﹑咽喉發紅。
  (5). 軀幹出現皮膚疹:身體可能出現各種不同形態的紅疹。
  (6). 手掌﹑腳掌的變化:初期手掌﹑腳掌發紅﹑腫脹,在約十天後在由指端趾端開始脫皮。(脫皮為亞急性期的開始)
2. 次要的症狀:在急性期可能合併其他次要的症狀包括:
腹瀉﹑嘔吐﹑腹痛﹑ 咳嗽﹑流鼻涕﹑急性關節炎﹑無菌性腦膜炎﹑ 膽囊水腫﹑無菌性膿尿﹑以前接種卡介苗處出現紅腫等。
手指﹑腳趾﹑肛門周圍開始脫皮,即進入亞急性期 ,約發病十天後 (11-21天) 。在此期發燒﹑口腔黏膜﹑皮膚疹﹑淋巴腺等急性期變化漸漸消失。
二、 亞急性期:進入亞急性期後,雖然急性症狀消失了,但仍然要持續警覺追蹤,因為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臟血管病變。追蹤3個月如果仍沒有心臟血管病變出現,一年後再追蹤一次。如果有心臟血管病變,則必須追蹤至心臟血管病變完全恢復為止。
5.照護方式:
急性期主要是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和注射免疫球蛋白
(1) 阿斯匹靈Aspirin有抗發炎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降低心臟冠狀血管栓塞的機會。急性期給予高劑量之阿斯匹靈和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復期改成低劑量之阿斯匹靈,若無冠狀動脈異常則持續治療二到三月,若有冠狀動脈異常則需長期治療,直到消失。
(2) 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迅速退燒及預防冠狀動脈病變。免疫球蛋白治療可將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由20%降到5%,危險性高的巨大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由5% 降至1%。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必須間隔十一個月以上才可以接種減毒活性疫苗如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MMR)疫苗﹑水痘疫苗。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23 03:16 PM

1.疾病名稱:
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感染
2.好發期:
三個月至三歲的嬰幼兒,偶發於青春期和成人
3.傳染期(季節性):
主要發生於十至十一月與二至四月
4.孩子病程徵狀:
可能會引起腦膜炎、中耳炎、肺炎、關節炎、鼻竇炎與會厭炎
5.照護方式:
根據感染部位給予不同時間的抗生素。
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有預防針,於滿二、四、六與十八個月時接種,目前國內健保仍未給付,需要自費,可以與白喉、百日咳與破傷風的三合一預防針一起接種,減少寶寶挨針的次數,是不錯的選擇。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23 03:18 PM

1.疾病名稱:
輪狀病毒腸胃炎
2.好發期:
好發於秋冬季節,易發生在六歲以下的幼童
3.傳染期(季節性):
主要發生於十至十一月與二至四月
4.孩子病程徵狀:
多半是經由糞口傳染,少數也能藉由飛沫傳染,經過一至三日的潛伏期後,先出現輕微感冒症狀,接著嘔吐與嚴重腹瀉。嚴重時,可能發生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出現酸中毒及死亡。
5.照護方式:
處理以支持療法為主,配方奶要稀釋,甚至換不含乳糖的止瀉配方奶,或者補充口服電解質液。若無法進食則要靜脈輸液治療,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
作者: jackywu007    時間: 2010-7-23 03:22 PM

1.疾病名稱:
水痘
2.好發期:
任何年齡皆有發生, 惟年紀越小, 致死機率越低
3.傳染期(季節性):
冬春季常見
4.孩子病程徵狀:
經飛沫傳播後十至二十一天發病。要注意身上的水痘中也含有高濃度的病毒,所以在完全結痂之前,也會經由接觸水痘而感染其他人。發病的初期,症狀與感冒雷同,直到冒出水珠後,才容易診斷。疹子主要分布在臉與軀幹,從紅斑開始,繼而丘疹、水珠、膿胞到結痂,前後全身出現約三百顆。結痂前的疹子會癢,只要不抓破而造成細菌感染,一般是不會留下疤痕的。
5.照護方式:
處理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注意皮膚的細菌感染,及可能出現的肺炎、肝炎與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可使用抗病毒藥Acyclovir於嚴重併發症或免疫缺失的病童上,另外,目前政府對年滿一歲之幼兒,有提供免費的水痘疫苗注射
水痘和麻疹、德國麻疹相同,只要出一次就能終身免疫了
作者: bar5410    時間: 2010-7-26 05:28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elen0101    時間: 2010-7-28 02:58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elen0101    時間: 2010-7-28 03:08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1.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